中山小学 黄小海
新学期开始了,还是有点小兴奋,能够使用麻吉星上课真的是一件很舒服的事。课堂上产生数据后当下的教学决策,还有课后翻看课堂记录时的种种反思,都让人感觉教师是一个很专业的职业。
【课堂实录】
这周的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多选题,问题是“4个250是多少?下面解答正确的是?”我提供了4个选项:“①250+250+250+250② 250×4③ 200×4+50×4④ 因为25×4=100所以250×4=1000”,学生独立思考后生成了5个选项“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④,D①②,E其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17455603/12e3fac5de21fcb8.png)
学生第一次投票后,9%人选择A,69%选择B,13%选择C,7%选择D。接下来我的大脑中马上出现了2个问题,1.我先挑哪个选项;2,我该问什么问题。为什么当时没有想用小组交流是觉得这个数据虽然正确率只有69%,但是错误的选项比较分散,错误选项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绝对弱势,不利于小组对话时的辩论。所以希望通过挑人进行全班交流,而我作为老师能够给予弱势的学生充分的鼓励,也能够给新班级的学生树立课堂的规矩:只要有理由,无论对错都有加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17455603/3b0713fc6345575b.png)
本学期想探究先挑错误选项和先挑正确选项对二次作答正确率的影响,于是课上,A是第一个错误选项,我就先在错误的选项A中随机挑到了18号学生旭,我的问题是:“你是怎么想的?”他讲了选择①②的理由,③他不确定看不懂,没有讲④就坐下了。虽然选择是错的,但是我仍然很隆重的给他加了2分,并告诉学生,他讲清楚了他选项的理由,所以给他加上2分。其次我挑了正确答案B中的37号学生芊,我同样问“你是怎么样想的?”,后来发现他与A的区别是没有选③,所以我加了追问“为什么③是对的?”她的回答并没有说到点子上,于是又让举手的2号学生铭进行了补充。回答后我给正确答案的两个学生都各加了1分,37号学生芊给1分的理由是回答得不够完整,2号学生铭给1分的理由是他并不是系统随机抽起来的,最多只能给1分。
【反思不足】
课后反思,自己对这个环节的处理是不满意的。首先,教学偏向正确答案。这样的数据出来,我自己的内心就已经默认了学生都知道正确答案是B了,在后面的教学决策中就已不再中立,比如对于同样是回答出自己选择的理由的学生芊并没有给2分而是1分,且给了学生补充说明选项B的机会,却没有给其他选项的学生补充说明的机会。也就是正确选项请了2位同学说,错误选项只请了1位同学说。表面上看是请学生回答,其实是借助学生的口说老师想说的话。
其次,挑哪个选项,问的问题没有针对性。这道题是该先挑错误的选项还是先挑正确的选项,错误的选项是先挑错误率最高的选项还是按选项acd的顺序来挑,学生起来后问什么问题,课上并没有真正想清楚。
【思考改进】
1.改变自认为的从众心里,只要老师在内心里真正的相信学生,相信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不会盲目的从众,教师才能提供一个公平的交流氛围,学生才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
2.像这道错误率比较分散的情况,可以先随机挑1个正确选项的学生说明理由,教师提问“为什么你认为1234都是对的”,说不清楚,可以由其他成员补充,再在错误选项最多的学生中挑人说明理由,并同样给予其他错误选择的学生补充回答的机会,形成自由交流的氛围。此时无论学生是修改了原来的答案还是没有修改,只要能给出理由,我想都达到了目的。
3.对于多选题,要快速找出学生选择的共性和差异性。比如本题学生独立思考后生成了5个选项“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④,D①②,E其他”其中A,B,D都有①和②,学生选择占比达到85%,选择④的占比更是高达91%,因此主要的辩论焦点应该在③上,教师课堂就可更多的挑起对问题③的辩论,简化其他几个选项的说理时间,提高课堂针对性。
摆脱内心的正确选项观念,课堂教学数据产生后如何进行教学决策我还需要不断继续的刻意练习,通过不断的积累、反思让自己的教学直觉更加的专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