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f534d3ff22b9f783.jpg)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佳句皆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
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为“中兴四大家,被世人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初学习“江西诗派”,36岁时,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不再模仿前人,他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经过不懈努力和摸索,他终于创作了独具一格的“诚斋体”,从而名垂青史。
“诚斋体”以自然界万物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清新、活泼,又非常浅显易懂,山水、花草等自然景色皆在在杨万里的诗中。
姜夔曾经打趣杨万里,“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意思是,只要杨万里一写诗,山川就该忙活起来了,没有安闲的好日子过了,现在只怕山川见到你,都得躲着你。
陆游也曾高赞杨万里,“诚斋老子主诗盟,片言许可天下服。”又说,“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意思是,杨成里的诗作当属天下第一,无人不服,我甘拜下风,自叹不如。
27岁那年,杨万里中了进士不久后,宋孝宗即位,南宋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杨万里不仅有着爱国抗金的满腔热情,而且胸中藏着安邦御侮的完整方略。
他积极进言献策,但南宋朝廷的懦弱无能,让杨万里心急如焚,可是又鞭长莫及,只能尽最大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务。
可是再多的良策都如石牛入海,杨万里心都碎了。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决定归隐。
百家渡在永州零陵城西湘江畔,零陵古城有七条城门,除东门和北门外,其余五条临水。
五个临水城门有四个渡口,分别是南门渡口、太平门渡口、大西门渡口、潇湘门渡口。
南门渡口斜对诸葛庙,所以又叫诸葛庙渡口。传说当年刘备与军师诸葛亮率兵自桂阳而来攻取零陵时,曾在此扎兵。
等他离开零陵后,人们在他扎兵的地方建了一座宏大的庙宇来纪念他,取名诸葛庙。
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曾多次经过这个渡口,他在《石涧记》中称之为百家濑。
杨万里任零陵县丞,在永州呆了整整四年。
有一次,他出南门闲逛,发现南门沙洲一带的水流十分湍急,从沙石上流过又很漂亮,过渡之后,满目所见,十分惬意,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过百家渡四绝句》。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便是四首时中的最后一首。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6a9ea67be1a798ee.jpg)
《过百家渡》
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
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宋·杨万里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律,是《过百家渡四绝句》组诗作品中的第四首。
这首诗让人体会到悠闲自在,惬意喜悦的情绪,抒发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之情,平淡中见韵味,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
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一场雨后,道路泥泞难行,一眼望去,是隐隐约约重叠的山峦。
百家渡:从零陵朝阳岩往南行里许,有诸葛庙,庙前一渡口,旧名百家渡,为零陵至道县的必经之路 。
乾:现写作“干”。
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雨,乡间的小路也是干了又湿。眼前的山峦重重叠叠,山色不浓不淡。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b21cb0be43fb4d14.jpg)
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远处茂密的草丛之中,只露出若隐若现的牛背;稻田里,秧苗稀疏的地方,有农民在紧张地插秧。
后两句,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近处,草坪中有耕牛走过的痕迹,远处的草比较深,牛的四蹄都被碧草淹没,只有牛背露出来。
而牵牛的庄稼人正在插秧,秧苗稀疏的地方能看见他们的踪迹。
这首诗乍看似是写全景和远景。但细察之,置于画面中心的仍然是吸引视觉的有生意的景象。
道路和远山只是画面的背景,着重呈露的却是草中的牛背和秧间的人踪。诗人的用心始终是赋予平常事物以新鲜感。
这组诗充分体现了杨万里诗歌风格清新活泼,明朗通脱,语言浅近平易,无艰涩造作之态的特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0a50d6d747730436.jpg)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