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我们总是怀念、留恋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好,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美好事物转瞬即逝。与其怀念,不如期待,期待那果实丰盈的金秋。
我喜欢金色的秋季,秋风飒爽,驱走了夏日的聒噪,带来了一份清凉。
吵人的蝉声被秋天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阶下石板缝里蟋蟀的悲鸣。
秋天,虽没有春天的姹紫嫣红,夏季的郁郁葱葱,也不像严冬那样玉树琼枝、粉妆玉砌,但是她有着自己特殊的美,特殊的颜色——金色,丰收的季节,金色的季节。这便是我爱秋天的理由。
秋天的稻田里,稻子成熟了,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满是令人心醉的金色,在阳光照射下,越发光耀夺目,好像满地都是黄金。
这让我想起了李健的那首《风吹麦浪》,伴着李健那空灵的嗓音,仿佛回到了久远的那个年代,看似遥远,却又近在眼前:
远处蔚蓝天空下
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
爱过的地方
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
吹向我脸庞
想起你轻柔的话语
曾打湿我眼眶
我们曾在田野里歌唱
在冬季盼望
却没能等到阳光下
这秋天的景象
就让失散的誓言飞舞吧
随西风飘荡
就像你柔软的长发
曾芬芳我梦乡
远处蔚蓝天空下
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其实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美丽,俗话说“各花入各眼”,主要看个人的喜好。
我喜欢丰腴的金秋,因为它值得歌颂,它有美景,就如杜牧所言,“霜叶红于二月花”;它还有丰收,正如苏轼所写“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但是,在很多诗人的眼中,秋天是令人讨厌的。
就如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位诗人,他说:“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确,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很多时候都是静止状态的,它们一直都在那儿,不曾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的心境,心态和心情。
不同的心境着眼于的事物也不尽相同,你若心静了,世界便安静了;你若简单,世界就是童话,你若复杂,世界就是迷宫。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其实,说白了,人生越简单,越幸福。哈哈,说着说着要跑题哈。
我们言归正传,今天聊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代著名史学家、诗人、文学家。
晚年的他因“眼睛半明半昧,耳朵半聪半聋,嗓音半响半哑”,自号“三半老人”;
他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为“江右三大家”,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如果对赵翼不熟,那么对这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应该很熟悉吧。这是一句流传甚广且深入人心的两句至理名言。
其实赵翼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在清朝诗坛的地位很高,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除了《论诗五首》之外,还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野步》也是不容忽略的,这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整首诗意境唯美,每一句都美得如诗如画。
赵翼可谓是文武全才,文可以当翰林,武可以抓海盗。是清朝中叶不可多得的一位汉族的能干的官僚。
这个是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官员,也洞察了官场和社会的许多弊端。
29岁直接进入了军机处当值,34岁本来是殿试第一名的他,因为皇帝说,陕西那个地方还没有状元,就把这个第1名给了陕西的王文端。
不过他在清朝只做了11年的官,45岁就以老母年事已高为由,主动辞官。他在家里大约呆了8年,也就是53岁的时候,准备再次施展抱负,结果这一年他中风了。
所谓的风疾双臂不能自主,轻一点说就是肩周炎,但是肩周炎是一种可以自愈的疾病,但设若这种疾病要拐杖支撑,那么肯定是现代医学上的中风无疑。
53岁的这场中风,对于赵翼来讲,或是一件好事。如果他真的走马上任,以他实干的精神或者毅力,一定会将事情做得掷地有声。
但往往皎皎者易污,骄骄者易折。而赵翼文皎皎,武骄骄,作为汉族的官员,在官场中的坎坷和磨砺,或者让他有杰出的成就,但更可能不明不白的冤抑。
他在45岁的时候就已经看清楚了清朝官场的内部结构,所以才请求辞官。
赵翼以幕僚的身份,依然可以发挥他的才干。但是他在这之后的30年坚决的不做官,到了晚年却得了一个汉族官员的殊荣。82岁的时候,赐三品官服。
要知道在清朝的官制当中,尤其是在清朝的前期和中期,这是汉族官员级别中的极品。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是诗人63岁所作,那年诗人已退居在家。
那一年的深秋可能不似今岁这般寒冷,但一般对于年逾花甲的老人,假如因畏寒而足不出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我们的诗人老当益壮,裹着厚棉袄,倔强而勇敢地拄着手杖到郊外的原野漫步。
我常常在秋天里读这首诗。越读越发现里面不言的牢骚和压抑。
其实满清朝廷对于许多想作为的汉族官僚来讲,天花板早已经封死。
赵翼因为过早的清楚这一点,才有着诗作的旷达和不平之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洒脱却又无奈的诗风。
感叹的何止是自己的秋天,是整个封建王朝制度下民族的秋天。所以说诗人讨厌秋天是情理之中的。
《野步》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清•赵翼
赏析
绝句就是“截句”,从律诗中截出两联,单独成诗,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删去,只突出精华的内容。由于形式适合,有相当一部分绝句是着眼于奇想巧思的,前两句交代,后两句用奇,此诗即如此。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前两句的意思是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
峭寒:料峭
“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人的心理状态。
“催”者,催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诗人换上棉袄。
在这里,诗人赋予了峭寒一个独立的人格,它想用寒冷逼迫诗人换衣,诗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诗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诗人不得已,只好屈服。
实际上,峭寒是没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与诗人作对,诗人这样写,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不肯换上棉袄呢?可能有多种原因,但结合后文来看,最可能的就是诗人认为多穿衣服是年老体衰的表现,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听任峭寒摆布,但最终还是无奈投降了。
“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是说腿脚不便,“近”是指无力走远。
那么,大冷的天,诗人为什么要去野步呢?他在秋风萧瑟中,又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红他枫叶白人头:这是名句。意思是:(秋风)把枫叶变红,却把人的头发变白了。更是感叹时间不饶人。
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
如果说前面的“催”字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
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
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
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
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
综合全诗来看,最核心的无疑是后两句,但前两句也不应忽视。应该说,如果没有前面两句的交代和铺垫,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发得那么充分。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