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亲子教育简书电影
狗十三 |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狗十三 |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作者: bee83e090dc7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16:23 被阅读0次

之前也曾陆续看过一些国产青春片,少不了的总是闺蜜撕逼、哥们打架、恋爱吸毒,堕胎自杀…打着“残酷青春”的名号,实则狗血又矫情。我不知道那真正是多少人的青春,至少不是我跟我身边朋友们的。

而在这部影片中,我终于看到了自己或是身边朋友们的影子,或多或少,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吧,那些缺少安全感、不被理解、无理取闹的年少时光,那些固执已见、宁愿挨打挨骂也坚决不低头的孤独青春,正如豆瓣有一条短评写道,“如果你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影片的中文名叫《狗13》,英文名叫Einstein and Einstein,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

13是13岁的女孩李玩——梳着马尾,箍着牙套,常常夜里一个人坐在窗前听着摇滚吃泡面;英语不好,擅长物理,喜欢天文,无比期待平行宇宙的存在;父母离异,爸爸再婚,忙于新建家庭和工作应酬,妈妈长久缺席,只是偶尔通个不咸不淡的电话;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一直视她为小孩子,一方面用老一辈通用的方式“溺爱”她,又有着老一辈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诸如弟弟出生时,爷爷跟爸爸说,“李玩的名字是你们随便起的,这个是男娃,名字就不能太随便了”)。李玩聪明、早熟、敏感,但是身边没有大人关心她究竟在想什么,没有大人试图跟她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她是孤独的。

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是相继短暂陪伴过李玩的两只狗。爸爸在学校强硬地将李玩的兴趣小组由天文改为英语,为了“哄”李玩,送给了她一只狗,李玩叫它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很乖顺,跟李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喜欢黏着李玩,在家随时跟着她,在门口迎接她放学回家,跟她吃一样的饭,陪她入睡,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相依为命。可惜好景不长,在爷爷的一次单独遛狗中,爱因斯坦走失了。李玩大吵大闹,后妈做主重新买了只狗,全家人一起骗李玩说这就是原来的,李玩由最初的极端排斥到后来逐渐认可了这只新的“爱因斯坦”,但这只“爱因斯坦”脾气火爆,性子很烈,在弟弟的一再挑衅下,咬伤了弟弟,被后妈要求必须送去狗肉店,李玩再三挽留无果。李玩就这样在绝望中相继失去了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

据说这部片子2013年就拍出来了,因为太过真实地揭露/质疑/批判现实,被密封5年。简言之,它讲述的是一个聪明敏感又异常孤独的女孩子,不断被迫失去、逐渐被“驯化”,以适应成年人社会运行规则的过程,是一段疼痛却始终无力挽救的成长经历。狗+13岁的女孩=狗B的成人世界。

这部片子反映了中国教育最可悲的地方,大概就在于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孩子永远不被当做独立的个人去平等对待。“大人的话永远是对的,孩子要听话”,大人们总是用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粗暴地解决问题,拒绝沟通,一句“我是为你好”,“你还小,等你长大就懂了”回应孩子对他们的所有质疑,孩子没有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倾听、尊重和理解,内心真正的缺失被大人们一再漠视——这也许是青春期叛逆的根源吧,有太多无处诉说憋在心里的话,不叛逆估计就抑郁了。

就像在学校的办公室里,爸爸简单粗暴地把李玩报名的天文兴趣小组改成了她不喜欢的英语,李玩哭着跑出去,爸爸解决的方式是从钱包里拿出一叠钱,当着学校同学的面,在后面追着喊着,“给你些零花钱”,“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既不清楚自己女儿的真正兴趣所在,也不征询女儿的意见,更完全无视一个青春期少女的自尊。

就像爸爸再婚后,弟弟出生,全家人都瞒着李玩;直到弟弟生日宴当天,爸爸把李玩领到冰场,指着场中的一个小男孩,无比突兀地告知她,“那个穿黑色衣服的男孩是你弟弟”。在这一家人面前,李玩多么像个可怜的傻瓜。为什么不试着在最初就跟她讲明白,沟通好呢?这个家里的大人们一直把李玩当不懂事的小孩子,而小孩子是可以无条件任大人摆布的。

就像爷爷把爱因斯坦弄丢了,一家人不是试着四处找,而是回避,急着找借口。先是送李玩一双滑冰鞋,拖延时间,李玩发现爱因斯坦不见了之后,爸爸一再遮掩、解释,“明年上高一了,学习紧张得很,一直想给你送走”哦,当初送狗的是你,现在说这话的也是你?大人们用一个又一个物质礼物,哄骗小孩子接受他们的错误,“你大了,需要成熟一点”怎样算成熟呢?把陪伴的狗看成畜生,一口一句“狗怂”,利用完了就弃之,就是所谓的成熟吗?

设想一下,爱因斯坦丢了之后,如果爷爷能诚恳地跟李玩道个歉,大家能齐心协力四处寻找,帮着李玩一起在大街小巷张贴寻狗告示,即使依然一无所获,李玩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吧;可事实是大人们无动于衷,漠不关心,遮掩哄骗,全家人一起把李玩当傻子糊弄,甚至买了一只新的狗,硬说是爱因斯坦找到了,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李玩最后不禁咆哮道,“这就是你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吗?”为什么大人们就不懂,相比于真相,我们更接受不了的是谎言。

而当哄骗没有蒙混过关,父权家庭的权威受到威胁和挑战,爷爷和爸爸露出了“本性”,爷爷不再和蔼可亲,爸爸甚至开始用成年的男性力量,去强性压制,对李玩一顿暴打,扇耳光,掐脖子,逼着李玩给爷爷奶奶道歉,“大声点,再大声一点!”那大人们的错误呢?你们道歉了吗?

就像爸爸承诺了带李玩去天文馆,第一次去发现记错了开馆时间,没有道歉,轻描淡写说下次一定带她看成;第二次去之前却要先赴酒宴,信誓旦旦保证一定能赶过去,结果在酒席上忙于应酬,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眼看临近闭馆,李玩一再提醒,爸爸毫无离开之意,还让李玩向大老板敬酒。李玩知道爸爸没指望了,起身离开酒席,独自一人一路狂奔向天文馆,却还是闭馆了。电影中,李玩曾有几次像这样孤独地、满头大汗地、横冲直撞地奔跑,但自始至终都没能挽回什么。

就像李玩好不容易接纳了第二只狗,因为弟弟的挑衅,狗误伤了弟弟,弟弟的妈妈大吵大闹地让爸爸送到狗肉店,李玩哭着恳求“一定不要送到狗肉店”,爸爸头也不回,李玩一边哭一遍挨家挨户地寻找,像当初找爱因斯坦那样。虽然后来得知爸爸并没有送到狗肉店,但为什么当时就不能偷偷跟李玩好好地解释一下呢?让她放心,不会送到狗肉店的,只是多说一句话而已,但是爸爸在当时选择了沉默和头也不回,可曾想过这样会给李玩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毕竟一些对大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事儿,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儿了。

在一次次的失望、理解和原谅中,叛逆的小孩开始逐渐接受大人世界的那一套理论,开始试着跟这个狗B一样的世界和解,学会了沉默、忍耐和察言观色。

酒席上,叔叔给李玩的盘子里夹了狗肉,短暂的静默之后,李玩选择夹起来吃掉,甚至笑着说了声“谢谢”;她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喝了一口不想喝的牛奶就毫无顾忌直接吐在地上的女孩了。

街头转角处,一个女人牵着狗擦肩而过,李玩认出了那只狗就是爱因斯坦,却选择了离开,轻描淡写地说道,“我好担心它会认出我啊,幸好没有”,却在巷口一个人的时候捂着脸默默哭了;她再也不是那个声嘶力竭挨家挨户找爱因斯坦、满街头张贴寻狗启示的女孩了。

这时再回头看电影开场那场戏,李玩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的牙套就有了十足的深意,牙齿整齐是这个社会对美的统一标准,戴牙套意味着禁锢,意味着“强行矫正”天性,带着牙套的李玩终于有了一口整齐的牙齿;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强行“阉割”中,小孩终于成长为合乎规矩的大人。

正如印在海报上的那句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忤逆者的下场,是那只飞入教室的蝙蝠,被老师一书打死,丢弃在窗外;是楼上那个总是学鸟叫的大人,被五花大绑地送进精神病院;是叛逆的第二只爱因斯坦,被送到流浪狗收留所,最终绝食而死。

电影临近尾声,导演给那个奉行哄骗式和打骂式教育的爸爸找了一个温暖的借口。爸爸载着考了物理竞赛全省第一的李玩,边开车边流泪,好像在说“人在社会飘,总有很多的身不由己,我当初不是故意离婚,我也不是故意不跟你沟通交流,我有我的苦衷和难言之隐,我为此也觉得内疚无比,但这就是大人的代价。” 而最后的结尾,是李玩看着小弟弟在冰场上艰难地倒下、起来、再倒下…他哭着吵着说自己不行,还没有准备好,但教练就是不伸手帮他,好像在说“每一个小孩都得经历这些孤独和痛苦,才能长大成人,没有人能逃脱”。

这不禁让人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那句经典台词: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Always like this.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狗十三 |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ot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