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略》:用人之道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1-10-20 07:00 被阅读0次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鎗鎗。

言语之美,恭敬平和、光明正大。朝庭之美,人才济济、畅所欲言。

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下臣通过贡献财物来侍奉君主,中臣为了君主可以奉献自己,上臣通过举荐人才为君主服务。

以考核指标为导向,千方百计完成产值、产量、利润、赋税等任务指标,在他们眼里数据第一,这种人在荀子眼里属于“下臣”。这种大臣可以办好事,也可以办坏事,唯上不唯下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所以他们很可能干出投机取巧、违法乱纪的事来。

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甚至愿意奉献自己的生命,为国为民办事,这样的大臣中规中矩,是忠臣无疑,荀子认为他们只能算“中臣”。

真正的股肱之臣,是能够帮助君主发现、挖掘、培养、举荐、重用人才的人,这才是“上臣”。在荀子眼里,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财和事都比不上人重要。

所以,在公司里面,销售冠军可以取得丰厚的绩效,但不一定能进入最关键的岗位;任劳任怨的老黄牛,能够得到表彰奖励,但不一定有很快的升迁机会;老板最信任的永远是组织部长、人力资源部经理。

子謂子家駒續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產;子產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為天子大夫。

孔子说,鲁国的子家驹是刚正不阿的大夫,但不如齐国的晏子;晏子是注重功利实用的大臣,但不及郑国的子产;子产能够给百姓以恩惠,但不及管仲;管仲的为人,重视事功而轻视道义,重视智谋而忽视仁爱,是个缺乏礼义的人,不可以做天子的大夫。

我们可以这么看,子家驹是个人品德高尚,晏子首先关心国家的利益,子产能够安抚百姓,管子是个复合型人才,能办事,办成事,但有时候为了办事可以放弃礼义。

所以,在荀子眼里,管仲做天子的大臣也不合格。那么谁合格呢?只有周公旦、召公奭才是大臣的楷模。

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後知吉。以治伐亂,不待戰而後知克。

用贤能的人去替换没有德才的人,不用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大治之国去攻打政乱之国,不等交战就知道攻必能克。

应该依靠人还是神?荀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人,国家有贤臣,民必富,兵必强,国必治。正义之战必胜,道是决定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齊人欲伐魯,忌卞莊子,不敢過卞。晉人欲伐衛,畏子路,不敢過蒲。

齐国人想攻打鲁国,忌惮卞庄子,不敢经过卞城。晋国人想攻打卫国,畏惧子路,不敢经过蒲邑。

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朝士大夫遇諸塗不與言。

发表不赞同老师的观点叫做“叛”,教授反对老师的学说叫做“背”。背叛老师的人,明君不会接纳,朝廷内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也不会和他说话。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国家将要兴旺征兆是,君主一定敬重三师,敬重三师,则国家有法度。国家将要衰微的征兆是,君主一定是鄙视三师,鄙视三师,君王就会放纵性情;一旦君王都放纵性情,国家的法度就坍塌了。

古代的“傅”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师傅”之义。《韵会》:师傅,官名。古者天子有太师,大傅,太保,为三公。傅,傅之德义也。《诗·大雅》:王命傅御,迁其私人。《笺》:傅御者,贰王治事,谓冢宰也。《礼·文王世子》:立太傅,少傅以养之。

古代的师傅是专门教授君王德义的,有矫正君王之失的义务。故此处意译为三公。

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故塞而避所短,移而從所任。疏知而不法,辨察而操僻,勇果而無禮,君子之所憎惡也。

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对付别人的长处,把自己的短处掩盖起来,避开自己的短处,转而发挥自己的长处。通达明智而不守法度,明察善辩而行为邪僻,勇敢果断而不遵礼法,这是君子所憎恶的。

这段话的末句意思很明确,就是聪明的坏人不能用,但语意上似乎很难与前两句相衔接,一时没有想通,且将就按字面理解做如此翻译,请大家指正。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

为君之道在于管人用人,为臣之道在于治理政事。从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他事事明示而臣子梦把各种事情都办得很成功。农夫精通耕田种地,不能因此成为管理农业的官员,工匠和商贾也是这样。

这是荀子的一贯主张,君主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可以了,就是管思想建设,同时把正确的人安排在正确的岗位上去,把事权交给朝廷大臣,即所谓的垂拱而治。但事实上,事权的诱惑力很大,君主与官僚争夺事权,贯穿了整个历史,制造了不少混乱。

相关文章

  • 《荀子·大略》:用人之道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鎗鎗。 言语之美,恭敬平和、光明正大。朝庭之美,人才济济、畅所欲言。 下臣事君以...

  • 荀子·大略

    【学究】 荀子《大略》文章很长,读起来也有些费劲,本想分开解读,只因为内容连贯难以分割,便一次性解读。 ...

  • 《荀子·大略》:言行

    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普通士阶层越来越多地进入卿大夫的行列,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同时也...

  • 《荀子·大略》:君王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

  • 《荀子·大略》:教化

    孟子三見宣王,不言事。門人曰:「曷為三遇齊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先攻其邪心。」 孟子三次会见齐宣王而不谈国事。...

  • 《荀子·大略》:君子

    01 和鸞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君子聽律習容而後出。 君子要听着音乐的节律,练习举止仪表,然后才可抛头露面。马...

  • 天来阁墨痕26

    荀子.大略 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君子立志如穷。 这句话出自《荀子·大略》 【释】善于学习的人详究事物的道理,...

  • 天来阁墨痕18荀子.大略

    荀子.大略 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君子立志如穷。 这句话出自《荀子·大略》 【释】善于学习的人详究事物的道理,...

  • 刘君祖荀子课程笔记

    3/14/2019咸臨書院劉君祖老師《荀子》課程 學生段湘麟筆記摘要 《荀子》大略篇 大略篇像是荀子學生筆記的精華...

  • 《荀子·大略》:家庭生态

    01第一家庭 一般人有一个错觉,以为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其实中国自上古开始就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议事制度和相应的组织保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荀子·大略》:用人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ih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