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望月》备课思考

《望月》备课思考

作者: 马也驰迟 | 来源:发表于2018-03-23 14:04 被阅读0次

    题记:马老师说起《望月》集体备课的事,就利用中午的时间草就以下文字。

    1.审视文体。

    《望月》是一篇散文,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作品。散文怎么教?王荣生老师说,要通过品味文中精准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按照这一思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要明确,“文中精准的语言表达”是那些,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些,将是主要的教学内容。

    2.审视题目。

    “月”指的是什么?月亮?月光?从文中看,应该兼而有之。文中说“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文末说“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可作为证据。

    “望”,指向高或远。文中说“清幽旷远”。

    隐含的问题是:是谁在望?“我”望,就是“我”眼中的月色美;外甥望,就是小外甥眼中的月亮的童话美;“我”望外甥望月,可能就是作者独特的感悟所在:丰富的想象是美感的来源。当然,还可以将文中引用的那些古诗句,转化一个角度,还原成“古人望月”,反映出“月”的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对整篇文章的意境关系重大。

    全文以“望月”为线索,形散而神聚。不宜以叙事的脉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关于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来指导学生构建文本的篇章布局,而应以文中意象“月”的文化内涵来构建文章的主体结构:“我”的眼中月——古人的情感月——外甥的心中月。

    3.审视文本。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这段景色描写,体现的是优美;如果是阳光下,那就是“壮丽”了。这是“我”的眼中月,是“我”感受自然之美的视角,主要起营造清幽的氛围的作用,不是文本的重心所在。现在,有种一见到景色描写就将之作为教学内容的教法,缺少必要的审视。

    如果要作教学内容,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营造意境,也可以通过采用“洒落”“镀”的换词鉴赏来品味用词的精到。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是引古诗文进入文本的一种用法。它不同于借诗句来道眼前之物之情的常规用法,而近乎单纯的引用。被引用的诗句已经脱离了原本的内容与情感,变成了叙事中“事”的一环,重在叙事,而不在表意和传情。在阅读这部分文本时,我们可以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些诗句本身的含蕴。

    不过,这些诗句中毕竟饱含着美与人文的因子,在看似不经意的对答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唤醒心中的审美体验,与古人进行对话,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得到丰富,也在孕育着外甥的心中之月。教学时,可对文本进行改写,变成古人眼中的月。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这是文本中最见匠心的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

    “不假思索”中的“假”同“狐假虎威”中的“假”,意为“凭借”,这也暗示我们教学时不宜采用侧重理解、追问“为什么”的方式,而是指导学生进入讲故事的模式,发挥想象力,补充文本中的空白,“绘声绘色地说”,补充的内容,可参考上文中的诗句。

    4.教学构想。

    关键问题:说说“我”,小外甥、古人眼中的月分别是什么;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月。

    学习终点设定: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

    学习起点设定:通过阅读学生的预习作业,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平,以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望月》备课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qx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