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是,民以食为天。吃饭,一天三顿,一顿不能少,有些地方还有夜宵的习惯。吃饭的讲究可是太多了,比如,早饭要好,中午要饱,晚饭要少。这些讲究和章法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都可以找到。
把袁枚的《随园食单》读完,就会知道,越是在意人生的人,就越会把生活过的无比精致。就单单食材而言,不管多么普通的食材,在他们的世界里一样会会展现不一般的魅力。油盐酱醋茶,在精致的人生中不仅是调味品。
都知道的,中国菜,是没有定式的。就算把食材的用量,调味的添加精确到了克,微克,到了最后味道上还是各有千秋。中国菜,是一个没有办法做到有章可循的事情。一个菜一千人照着一个菜谱去做,就算是做不出一千个味道,也得有九百个滋味在里头。火候这东西,就好比人心,我们都知道它在,但是却难以掌握。
《随园食单》于1792年第一次出版,是一部传了两百多年的关于的食物的“畅销书”。在文学界,这是一部开山之作,以往大厨们的菜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存在。试想谁会将菜谱轻易告知他人呢!毕竟这是养家的根本。袁枚不同,他虽有大厨的功力,美食家的能力,但是袁枚的世界里,是文字才是第一位的。当美食留在唇齿之间的时候,没有把这些美好记录在册,这个大文学家也会手痒难耐吧。
如果要看袁枚的《随园食单》那么必须要了解的就是随园。随园一听便知是江南的私家园林,它是南京三大园林之一。随园最初是“隋园”,是清雍正年间内务府隋赫德命名的。直到乾隆十三年,袁枚买下这座园林,才更名为“随园”。随园的建设从明朝末年就已经开始。它的第一代主人是明朝末年复社领袖吴应箕。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此修建了私家园林,自此随园格局初定。不过可惜的是,如今的地上建筑都是后人的模仿之作了,原址上的原景都在岁月里毁坏,消亡了。不过如今看来这里虽不复当初盛景,却也是不负盛名的。
从吴应箕,到曹雪芹,再到袁枚,两个朝代,三大文豪都曾入住随园,我猜想随园也是文曲星下凡的目的地了。
《随园食单》在当年就是畅销书,也是翻印到了“洛阳纸贵”的盛况。在当代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也是诸多。中信出版社所出版的由张万新翻译的这个版本,可以说印刷精美的收藏之作,精美的设计和百年来的畅销佳作,不得不说这是天作之合。书的前半部是张万新翻译部分。
书内配有的插图是这样的——
《随园食单》书本里的柴米油盐,是生活里淡雅香醇。
《随园食单》碗筷,砂锅,勺子,酒杯,就这样静静的放着,是哪位朋友相邀而来呢?有朋自远方而来,共同畅饮,自是岁月里美好时光。
《随园食单》隔着纸张都可以闻得到飘香四溢的火锅,佳肴美味。
《随园食单》书本里流淌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咸,这就是我们安逸的小日子。闲下来,或者忙里偷闲的也要在生活的缝隙里做一顿色香美味的佳肴犒劳自己。再苦再累的日子也会因为有美食的参与而饱满,而丰盛。
记得小时候,农忙时节,父亲背着近50斤的喷雾器从地里回来,看到我和妹妹的成绩单,嘴角总会淡淡的微笑,然后回身快速的洗漱完毕给我们做我和妹妹最爱吃土豆丝。父亲常说,刀功好不好看这切土豆丝就可以见分晓。我们姐妹们独爱清炒土豆丝多年,父亲的刀功也是日益精进了。父亲总是开玩笑说,我这也能算半个大厨了。父亲虽不善言谈,对我们的疼爱与否也从来没有表达过半分,但是,结婚这么多年以后只要回家,父亲做一桌子菜,土豆丝从来都是必不可少的。父亲一直掂念着我们。
食物的美味,如灵感,可遇而不可求。相传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号令天下厨师给自己做一道“翡翠白玉汤”,可是天下名厨一一试过,用尽浑身解数,怎么也做不出,当年还是乞丐的朱元璋在一座破庙中吃过杂烩汤。民间解读“翡翠白玉汤”的故事,总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吃遍天下美味以后胃口更挑剔了。确实,味蕾在饥饿的时候最容易满足。其实,食物是否可口不单单是菜谱,还要看心意。如果心意不在,还是让曾经的美味佳肴就留在岁月里回味吧。
世间沧桑,美食不可辜负,小日子有《随园食单》相伴,也是平添了人生“美味”。《随园食单》不单单是把美味交付到了我们的面前,还让我们能在电视剧之外看到200年以前的家常日子。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