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唐诗(26)

作者: 清平巷1号 | 来源:发表于2019-04-11 22:55 被阅读20次
    夜读·唐诗(26)

          代宗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766-835),共六十九年,是为中唐。今天开读中唐诗歌,首先读张志和的《渔歌五首》。

    其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二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其三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其四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其五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第一首诗人将山、鹭、花、水、鱼和渔者完美结合,为世人画出一幅绝美的江南风景图,诗中那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的渔者形象深入人心,那句“斜风细雨不须归”也流传了千年。

          第二首是写渔夫的手段高明,他把粗布衣服当作皮制的衣服,渔船狭长,他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湖中,但他却一点都不怕,毕竟有着一身纵棹乘流的工夫,在长江大浪里也能无忧无虑。

          第三首写渔夫的高洁,他以钓鱼为生,小舟为家,不问东西四处漂泊,陪伴他的是江上的白雪和清风,他身着荷叶做的衣服却面带笑容,不觉得自己贫穷。

          第四首写诗人自己住在小小的渔船上,吃着粗茶淡饭,却心情很好。此时已是枫叶飘落,荻花枯萎的秋季,而他在渔舟里酒后入睡,也不觉得寒冷。

          第五首写月儿正圆时,渔夫们唱着歌儿准备回家。他们一个个手持钓车,划着船在江上的风浪里前行,过着快乐似神仙的生活。

          张志和原名张龟龄,3岁读诗书,6岁做文章,过目成诵。16岁得到太子李享(后来的唐肃宗)赏识,直接给了他“京户”,还破例让他上最顶级的学府太学做插班生。19岁太学毕业,并改名张志和,参加当时的高考中了进士,直接做了八品京官,留在翰林待用,供奉太子府。23岁遇上安禄山造反,跟随着太子一起“战略转移”到了宁夏。24岁当了左金吾卫大将军,享正三品待遇。可谓少年成名,平步青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张志和也逃不开这个魔咒。他的正三品大将军位置还没有坐热,就被调到中央吏部做金紫光禄大夫。后来又把唐肃宗惹火了,直接被贬到偏远的南浦做县尉,这一年张志和年仅25岁。26岁张志和以回家守孝为理由辞职,心生归隐之意。40岁时,正遇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到湖州担任刺史,张志和欣然驾舟前往拜访。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于是即兴唱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远山如画,一行白鹭飞过,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春江水暖,桃花纷披,鳜鱼肉质细嫩肥美,恰是品尝的最佳季节。后三句写渔人生活,虽然漂泊江湖,日晒雨淋,但江南的风雨是如此的温柔,不必趋避,不必遮防,简直是一种享受。在写下这首诗的两年后冬天,张志和溺水而逝。

        《渔歌五首》在文学形式上,采用了三言七言混合的长短句法。将一首七言绝句的第三句改为两个三言句,而且在第二个三言句尾协韵。到了唐末五代时,被选入《花间集》,改题为“渔父”,正式被定为曲子词。到宋代,又改名为“渔歌子”,从此“渔歌子”成为一个词牌名,而张志和这五首《渔父》也被宋人视为唐词。后被苏轼推崇,且和了一首《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斜风细雨不须归”跟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相近,心境不同。“一蓑烟雨任平生”是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豁达适然,而“斜风细雨不须归”则是天然的闲适与逍遥。

          清人刘熙《艺概》说:“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夜读·唐诗(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uf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