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年第一篇,还是献给我未竟的“小儿推拿”专题。最近,流感、诺如相携肆虐,从小到大都难幸免。前不久,老大开始发烧,在还没有确诊之前,我各处搜集近期流感症状、医生诊断及用药(包括中西医),以应对来势汹汹的病毒。结果,老大在未用任何药物(包括退烧药)的情况下,自愈了……惊呆了我~~由此,我确定以下两条:1)老大这次不是当季流感,可能只是小流感;2)老大的抵抗力还是有进步了的,至于进步的原因,可能多方面吧。
好了好了,言归正传,开始我们今天的推拿知识汇总吧。
对于小儿来说,常见病大致集中于呼吸道及消化道,所以,在更完肺系疾病后,现在将开始的是第二大系列: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一、生理功能与特点
脾胃为表里关系。脾主运化,其气升,喜燥恶湿,主统血、主四肢;在体合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色黄,应土。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主降,喜润恶燥。
所以,出血的疾病与脾有关。小儿鼻出血,有可能是脾胃弱,也可能是肺热:急性、深红可能因为血热;慢性、鲜红血色可能因为脾虚。
脾主肌肉,所以孩子四肢疲软,与脾虚有关。
脾在液对应涎,为清稀口水。
另外,由于脾胃完成人体水谷的消化吸收,精微的输布和糟粕的排出,为人体气血与能量的重要来源,故中医将脾胃誉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快速发育中的小儿气血需求旺盛,脾的运化功能显得相对不足。于是,古人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的观点。这一理念在小儿调护与儿科疾病诊疗中十分重要。
腹泻常见应何为?二、泄泻
即我们常说的拉肚子、腹泻,最近盛行的“诺如病毒”即是此类。遇到此类病证,我们的第一反应即为止泻,其实,在中医学中,同样需要辨证处理,而非立即止泻,以免“闭门留寇”。因此,在治疗泄泻的基本方中,穴位的推拿方向是不做固定的,针对不同的病证,同一穴位的不同操作将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有所关注。
(一)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更多。便质多不成形,甚或水样。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可有乳食不节、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2.严重泄泻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馅,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等,提示气液将亡。所以,遇到腹泻,我们特别要注意补液,以防脱水。
3.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白细胞、红细胞等。血培养可有相关病菌,或分理处轮状病毒等。
(二)治法
分清别浊是泄泻的基本治法。分清别浊在小肠,升清降浊在脾胃。故治疗重点在于调节小肠、大肠和脾胃。
实证泄泻包括各种感染性腹泻(如诺如)、伤食性腹泻和过敏性腹泻。此时应因势利导,加速感染、积滞和过敏性物质排出。邪尽,泻才能止。故对于实证泄泻有“通病通治”的说法,即遇上通泻的病证,不予止,反予通治,促邪尽,方止泻。
虚证腹泻则应收敛之。
(三)基本方
1.止泻四法:
1)龟尾可点、可揉、可振,共1~3min;
2)七节骨可推、可掌揉、可叩击、可振1~3min,擦之令局部潮红;泻为下推;补为上推;
推七节骨3)摩腹为以肚脐为圆心,以肚脐至剑突下距离的2/3为半径,沿此轨迹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摩腹3min;顺时针摩腹为泻法,消食通便,逆时针摩腹为补法,健脾止泻;
摩腹4)肚脐操作可摩、揉、点、振、捏挤,3min;
2.清小肠;1~3min
3.推大肠经:根据病情选择下推、上推或来回推,操作1~3min
(四)辩证加减
1.实泻
包括伤食泻和气滞泻。以有伤食史,泻下大便酸臭如败卵,或泄泻与情绪有关,泻后得舒,兼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恶心呕吐,苔厚腻,脉滑,指纹滞为特征。
治法:治宜消食化滞,行气和中。
处方:顺运内八卦1~3min;伤食泻加揉板门2~3min,掐揉四横纹4遍,揉中脘、天枢各1~2min。气滞泻加搓摩胁肋10遍,清肝经1~2min。
2.热泻
包括湿热泻和疫毒泻。以暴注下迫,泻下臭秽,或脓血,或里急后重,血象高,大便查见白细胞,伴发烧,腹痛,面红耳赤,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指纹紫滞为特征。
治法:治宜清热解毒。
处方:a.基本方用泻法;b.添加:加退六腑3~5min,清天河水2~3min。
3.寒泻
包括风寒泻、寒湿泻和惊恐泻。以每于食谱变更,或受凉、受惊时泄泻,泻下清稀如败卵,或色青,腹冷痛,四肢不温,喜偎母怀,舌淡,苔白,脉紧,指纹青为特征。
治法:治宜温中散寒止泻。
处方:a.基本方用泻法,但上推七节骨;b.加揉外劳宫、运外八卦、点揉一窝风各1~5min,摩百会1min,小腹操作令热。
4.虚泻
包括脾虚泻和肾虚泻。以久泻不止,反复发作,饮食气候稍不慎即泻,泻下清冷,或呈水样,或完谷不化,神疲纳呆,面色少华,小腹不温,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指纹淡为特征。
治宜温补脾肾,收涩止泻。
处方:a.基本方用补法;b.加推上三关、补脾经、补肾经各2~5min,板门推向横纹1~3min,捏脊6遍,横擦小腹令热。
三、便秘
(一)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少,每周排便少于两次。或大便次数正常,但排便困难,粪质干燥、坚硬;或小儿排便事哭闹,或虚坐努责。
2.左下腹常可扪及包块,包块于排便后消失。
3.常伴有腹胀、腹痛、肛裂、便血等症状。
(二)基本方
1.清大肠
2.退六腑
3.揉膊阳池:膊阳池,即成人的支沟穴,一窝风后三寸处;
4.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
5.腹部操作(顺时针摩腹3~5min,揉全腹1~3min,荡腹5~8遍,挪腹3~5遍,抄腹法约1min,抱肚法3~5遍)
6.推下七节骨(掌根揉3振1约1min,下推1~3min,拳眼叩击令局部潮红;纵向擦之令热)
(三)辩证加减
1.实秘
大便干结如羊粪,艰涩难出,腹胀拒按,烦躁不安,啼闹,矢气臭秽,伴口干、口臭、口舌生疮,面赤身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燥,脉洪,指纹紫滞。
处方:a.基本方重点: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清大肠;b.添加:清脾经、清胃经各1min,挤捏板门10次,揉内劳1min,清天河水1~3min,捏挤肚脐10次。
2.虚秘
便质不干,但努责难下,面唇、爪甲无华,神疲懒言,啼声低微,舌淡苔白,脉细,指纹淡。
处方:a.基本方重点:下推七节骨;b.添加:补脾经、肺经、肾经各1~3min,揉二人上马、点揉足三里各1~3min,捏脊3~10遍。
近期,诺如病毒盛行,宝妈们在使用西医治疗的过程中,不妨换个角度,从中医里找些共通处,以便更快的让孩子康复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