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到《箜篌引》,是在看到诗词大会会时,听到康震老师提到这个名字,当时记下了。问了度娘,查到了这个四句经典悲歌,然后看到《箜篌引》又作《箜篌谣》,它们属于《杂歌谣辞》。诗中多处采用比拟的手法来说明讲交友知心、听言识人的道理。
一下便看到《箜篌谣》里感人的头两句:“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想必康震老师其实当时说的就是这个了,主题是驻守异国的战士们,想用古诗词表达自己虽为异国人,但心与他们本地也是军民一家亲的情谊。而这这两句说的就是知心朋友比骨肉之亲还要亲。大家都想表达这种相知,相亲的感情,这也是世世代代永恒不变的一种感情,第一句说交朋友要交到心上,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需要三两知己,而且即使不常联系,但是感情也绝对不会因此而改变。即使互相之间不聊天不常说话,但是相互之间在心底依然保留着对方的位置,还仍然会相互牵挂。真正的感情,彼此心心相知,这才是可亲可信的朋友。第二句说的是何必骨肉之亲才算亲。这就进一步用骨肉之亲来与知心朋友之亲相对比。骨肉之亲,亦可反目成仇;而知心朋友之亲,却可以作到真正的至亲,这是怎样的一种知己情啊。
提到古人的至情,那不得不说一下《高山流水觅知音》了。相传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任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他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但曲高和寡,没有人能听懂,他十分寂寞。一天,他在汉江边鼓琴,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着听着,停住了脚步,坐在俞伯牙的对面,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俞伯牙甚是惊喜,有人能懂他心中所想。得知他就是钟子期,因为他们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他们约好在两年之后,还在他们坐着的地方再见面。很快,两年之约到了,俞伯牙拿着琴来这里等,没有见钟子期来赴约。却等来了钟子期的父亲,原来钟子期已经离世,他的临终遗言就是这个与俞伯牙的两年之约。
俞伯牙悲痛欲绝跪拜在老翁的面前,他摔了他心爱的琴,以示对他的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所以,我们今人会常常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