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文史一类的书籍,硬着读下来,想着都翻这么多了,不看完感觉对作者不甚尊敬。书中前半部分,满篇的书名号,着实头疼,这些书要是看过还好说,大部分连名字也是没听过。小子读书太少,深表愧疚。
常言道,书山有路。毛泽东一生,登攀书山之路,别具风景。讲他的阅读史,既是看他在书山路上的阅读风景,也是领略他精神个性的风景。
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呢?据说中南海住处留存的藏书,即达一万余种,近十万册,一些书中留下了他的批注和圈画。他读过未藏过后丢失的书籍,更是不知几何。可见,毛主席读书之多。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有一个外号,叫“毛奇”。这个外号的来历有意思。一是说源于他崇拜当时的德国元帅毛奇,一是说他和同学们谈论“立志”,常称“读书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
叙述毛泽东做批注的习惯几乎覆盖了整本书。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有趣。凡原著中合乎自己观点的地方,他必须浓圈密点,眉批则往往有“切论”、“此语甚精”、“此语甚切”、“此语与吾大合”等语。对原著的否定与怀疑之处也很多,常见的批语是“诚不然”、“此不然”、“此节不甚当”、“此处又使余怀疑”、“吾意不应以此立说”、“此说终觉不完满”等等。批语中还有不少结合墨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颜习斋、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思想。
读书便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毛泽东的读书多半是与作者“吵吵”起来了。
毛泽东同郭化若谈读书之事,讲过这样的话:“不读书不行呀,人家不是说我狭隘经验论吗?”那时是初到陕北,除了马列著作外,毛泽东重点阅读的书籍有两类:哲学和军事。奋发读哲学除了为了深透马列主义哲学理论,也是为了回击教条主义者对他的批判,说他是“狭隘经验论”、“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
毛泽东读书,在不少情况下,是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和人文情怀,不一定与工作、与政治实践直接相关,至少不是有意要从中寻求什么联系。强烈的目的性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乐趣,读书是这样,工作学习也是一样,我看大多数人在进行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几乎都保持着愁容满面,我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乐趣,你的目的达到的同时,还会收获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毛泽东晚年,主要指“文革”十年。这期间,他一如既往地勤奋读书,但对读书又多有非议之辞:他带头读马列著作,并号召全党弄懂马列主义,但实践中却未能从根本上走出误区:他希望通过文化革命,实现和传统发思想的“决裂”,但又孜孜不倦的阅读中国古代文史哲。最后几年间,他在文史典籍中寻求一些精神慰藉,在困惑和矛盾中思考、探索,不时穿戴出对现实的忧虑。除了这些,毛泽东也会读一些笑话选集,各朝各代的都有。
叶嘉莹说过一句名言:“经常有人问我,读古典诗词有什么用?我告诉大家,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中国的文化历史诗词都十分有趣,然而新时代的冲击,中国的许多古文化已经搬进了博物馆。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时代车轮一点一点压过,留下车辙便好,若想其原地不动也不现实。老一辈的人愿意回望过去,回望是好,可是总没有接受新事物来的有趣。
扪心自问,为什么读书,读得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的还没什么用处,绕过来绕过去,不过是因为好奇罢了。并非所有你去学习的知识接受的事物都会有用,而是求知的这个过程让你的人生变得生动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