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这件事,从我们幼儿期就开始了。我们会知道喜欢找哪个小朋友玩,玩些什么;我们也知道不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不喜欢玩些什么。我们这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本性好像与生俱来,我们都在寻找趣味相投的人群进行交往和互动。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社交的意识便开始形成。只是,那时候的社交趋向简单,只要玩得开心就好了。长大之后的社交可没那么单纯了,逐渐会掺杂着一些利益。有时候你未必心甘情愿,可你得奔赴一些聚会。
纵观我所有阶段的社交模式,因为生活、工作比较简单,不存在应酬这件事,所以一直以来社交也趋向简单,基本不存在不心甘情愿的社交。我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经营出了一个滋养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一路走来,我觉得最大的根基是:
清晰和稳固自己的三观。
当我们的三观不清晰的时候,我们会丧失判别和筛选的能力,我们的认知也可能会因为不同社交群体所讲的不同话语而产生摇摆。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越来越混乱。这样的社交只是在迎合或者附和某种社会现象,而未能激发我们独立的思考和表达。
三观的清晰和稳固是我们追求一切的基础。如果你的三观觉得金钱至上,那你筛选的可能是如何生财,如何互利的团体;如果你的三观觉得灵性至上,那你筛选的可能是如何提高自己内在的品质,如何思考人的本质,如何活出天命的团体。
趋向和追求是三观的外在表现。如果你一直觉得和任何一个圈子都无法建立亲密的连接感,而且还游走于不同的圈子之间,那第一步需要审视的不是那个团体是什么模式、什么性质,需要审视的是你自己的三观。换句话说,也就是问问你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当你的三观清晰和稳固了,那么就进入第二阶段了:遵循内心。
我从不强迫自己为了某种利益而待在某个我不喜欢的群体里。对群体的感知,只要参加过一次活动便会清楚自己喜不喜欢。遵循内心可以让自己活得洒脱,不用带着面具那么辛苦。哪怕暂时没有合适的团体,自己一个人待着也很好。
遵循内心也是学会聚焦。我们的精力非常有限,有效、精确地释放力量会让我们的社交更加有品质。在这里想分享一点小小的经验。
2006年我来到珠海这个城市,一切都非常陌生,除了小姨家的家人,我在这个城市一个朋友都没有。于是,我开始上网搜索各种社交活动,列了一个长长的清单。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玩遍了所有的社交活动,最后我不出门了,因为没有一个让我想长期待在里面进行深度交流的。于是,第二年我开始学习古筝。
学习古筝之后,我的时间全部放在练琴上,然后就遇见了一班玩音乐的人。从那时起,这群人便成了我亲密无间的朋友。我找到了滋养自己的社交圈子,这个圈子带来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一个大家庭。
这个阶段之后,我不需要再去寻找了,志同道合的人会自动找上门来。这也就是我现在的阶段,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
前两天,我在家里有个聚会,结束之后我们还津津乐道这次聚会产生的身心效应,让我们都欢愉了好几天,并且得到一种力量,感觉自己所做的事备受滋养,还想不断地这么进行下去。我想起了阿博都.巴哈说的一段话:
倘若一小群人满怀友爱聚集在一起,动机绝对端正纯洁,摒除俗世欲念,感受天国之情怀和强大的神圣凝聚力,融洽交谊,精诚团结,那么,如此聚会必能对整个世间施加影响。这种社群的性质,其成员所讲的话语,他们的行为,必能展现上天馈赠,必能预示永生福佑。
现在我所有参与的聚会,不管是我自己组织的,还是朋友组织的,都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所以,每次聚会过后我们都像泡在蜜糖里一般,觉得圆满、圆融。那么,是什么类型的聚会能让我们有如此美好的感受呢?
如果我是组织者,我不仅限于邀请认识的朋友,每次都会邀请还没见过面,但是在微信上或者通过其他朋友牵线有过交流的朋友。我每次组织聚会都会有一个主题。比如:婚姻家庭、生命的意义、灵性实践或体验经历、诗歌欣赏等等。
聚会一般以喝茶,探讨的方式进行,我还需要提前准备这个主题的相关文字材料,以讨论、激发更多思考和表达为宗旨进行。
如果别人是组织者,我会看看活动的性质,是大场合的还是小场合的。我会非常注重体验细节,然后记录自己的感受,活动结束后我会和主办人分享这些感受或者提出建议,即使这个主办人我是第一次接触的。
这样一来一回,我们之间的交流便更加深入和亲密了,也会收获一位新的亲密的朋友。这位朋友之后又会出现在我所组织的聚会当中,这位朋友又会介绍我认识他的朋友,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因为这些人群都是遵循自己内心之后筛选出来的,会稳固在一定的场域里面,虽然大家从事的工作不尽相同,却在这种跨界中找到一种大家都追求的核心价值。
还有一种情况是无意中的交谈。也许我们去某个地方逛一下,遇见某个人,搭个讪也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只要我们的谈话是深刻的、激发人思考的、有营养的,总会建立起非同一般的关系。
有一次,和一位朋友探讨这个问题,她说:“你和我做的工作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我们追求的都一样,我们都追求美,而且我们的产品都达到了这个追求。”
我们俩双目对视,已经不需要再多的言语。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无法忽略社交,除非你在深山野林中生活,与世隔绝。可那不是我的追求,我所追求的是入世,在尘世中修缮自己,没有哪里比得上尘世这个大熔炉更加能修炼一个人的品性的了。
现在,我和先生也逐渐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即淡化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两个词。我们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和我们有连接,不管他们是从事何种工作,何种人群,只要他们和我们有相遇的机会,我们都会敞开家门,邀请他们进来探讨和交流。这样,即便是这个人刚开始未必意识到和我们有亲密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不把他们划分为什么种类,我们始终相信和欢迎未来的机缘。
该和我们亲密的,始终会变得亲密。我们虽然还没做到,但是我们力求做到能像磁铁一样,我们在哪里已经不重要了,我的存在便意味着吸引。邀请、给予、陪伴的同时,我们在滋养着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