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剽悍晨读分享的文章《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文章讲了三个内容。在我们开始的时候,你们问过自己何为成功吗?这个也是我一直在自问的。从小时候最浅显的:“我要考试科科第一”;渐渐长大到:“工作薪水年年涨,我要衣锦还乡!” 这一切外在的成功具体表现都成为了当时的我的成功标准。
对成功的追求,很多时候求而不得,同时也让我们对失败产生恐惧避之不及。考试没有考好,项目没有完成达到预期,指定的目标没有完成等等,对失败如此简单粗暴的定义,让我们回顾的同时,不禁自问,这么多失败,我还能成功吗?很多人破罐破摔,算了,怎么样都是失败,不做就好了,不用经历那个痛苦的历程,但是仔细一想,我们并不是输于事件本身,而是屈服于自己的心智,世上也有很多人继续坚持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成功,比如美团的创始人。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失败,当我们从简单的怨天尤人自甘平庸,到重新起航,不对现实低头,不屈服于自己的心智,继续斗争。这些就不算失败。这里行为的区别在于10%的智力和思维的方式,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决定于我们是否具备成功者的思维模式。
如果你是固定型思维,而我是成长型思维,在面对成功跟失败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不同。请看下面一些生活工作场景。
001 遇到挑战和阻碍。你首先想到的是“我做不到”的逃避和自我放弃,而我则会想“说不定这是一个提升自我的契机”。
002 面对努力。你会认为“反正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那我还努力干嘛?”的自我欺骗;相反,我则会坚信“就算这一次做不好,我也能为下次积累经验”。
003 对待外界评价。你会对他人赞美沾沾自喜,对批评则自动选择过滤“我不听,我不听”。但我却会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谦虚。
004 面对天赋。我认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如智力研究权威专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说的一样:“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而获得。”但你却会固执地认为自己能力早已定型,拼命不如认命。
总结而言,固定思维者把他人的认可和世俗定义的成功就是他们渴望抵达的顶峰,而成长型思维者面对失败,更容易坦然接受,然后再次斗争全心投入坚持下去,即使获得世俗的成功,也不过是工作激情的副产品。
其实大部分人都同时兼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成长型的思维也是我们也是可以在生活中修炼的。
001 改变成功一元化的认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功的体现方式也同样丰富多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你不再把成功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定义域时,答案就会存在多种可能。比如,“能力不够,责任来凑”,一份强烈的责任心也能让你脱颖而出。
002 区分外在评价和内在驱动。
他人的评价就像一场化妆术,并不等于我们真实的样子,它充其量只能作为判断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了对方期待的标准。理智地外观内省,受褒奖除了感谢,更要明白自己于事情本身中的收获;受批评时除了摒除过多的内心戏,还有反思自身不足之处。切忌把自我评价全部等同于外在反馈的总和。
003 不轻视每个细小的进步。
所有的伟大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所有的成功也离不开每一个细小的进步。相比一年瘦二十斤,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多运动了半小时也是在进步。不轻视每个细小的进步就是不断地为自己的跃迁养精蓄锐。
004 把能力培养看作发育期的小孩。
你不可能昨天刚看到一个尚在襁褓的婴儿,今天就跑来反问小孩为何还不会跑。个人能力的发展就像一个发育期的小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揠苗助长式的心焦不仅会徒增烦恼结果,还会适得其反。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分享了“认命型”固定思维和进取型成长思维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通过剖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认清真正的聪明不是保持当下表面的完美和成功,而是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进步和不间断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