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嘉宾&主持人
本期采访嘉宾:晗翌
本期主持人:慕新阳(就是我自己啦)
晗翌:媒体资深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著有《全力以赴,只为了不辜负自己》《你为什么不快乐:写给年轻人的快乐心理学》等,长期为中国青年等报刊进行撰稿文章,并多次获得过国家级省级及市级的新闻奖。
采访目的:今天主要分享的就是这本《你为什么不快乐:写给年轻人的快乐心理学》,通过这次的采访,或多或少的获得一些快乐的心理学,为今后的人生多一些亮色多一些快乐。
晗翌老师的新书《你为什么不快乐:写给年轻人的快乐心理学》采访记录:
慕新阳(我):那么接下来就让晗翌老师给大家打个招呼吧。
晗翌:大家晚上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做这个分享,也谢谢大家的支持。
慕新阳:晗翌老师的声音真的非常的甜美。接下来就是主持人的提问环节,我将提问晗翌老师六七个问题,那么由晗翌老师作为解答,大家身边有电脑有本子的话,可以稍作记录。
慕新阳:晗翌老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在写这本《你为什么不快乐:写给年轻人的快乐心理学》这本书第一章就给自己定义为“精神病”,那么您可以描述您当时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晗翌:这其实是一个后知后觉的过程。大一的时候有些长胖了,就想着减肥,减到后面就患了厌食症,但自己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生病了,只是觉得整个人每天都非常矛盾,一方面旁边的人都告诉我,你已经很瘦了,当然这点我自己也知道。但另一方面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我就是不敢吃东西,这其实是典型的厌食症的表现。
再到后面又发展成了贪食症,就是控制不住地吃很多,吃完又觉得充满了罪恶感,这也导致我情绪高涨,时而低落,我的整个注意力都放在吃东西这上面了,生活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慕新阳:第二个问题是,您觉得最初的躁郁症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晗翌:后来通过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一个学习,然后结合自己的一些自信,我觉得我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是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的。
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离异了,因为和其他的小孩不一样,我没有完整的家庭,这让我感到自卑和不安,我不敢让别人知道我是离异家庭的,我害怕和别人不一样,我的气质又属于比较敏感的,这种敏感的特质,在没有安全感以及害怕被孤立的这种内心体验当中,又被激发得越来越强烈。
为了赢得他人的喜欢,我常常做些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比如在别人家做客,即便饭菜不合口,我也会强迫自己吃下去。
后来念了初中,有段时间成绩下滑得厉害,在班上的排名居中,长得也很一般,没什么社交能力,所以我就是班上的小透明,还经常被一些男孩子欺负。
这个时候呢,老师也不帮我,反而更加偏袒这些男生,我当时心里就非常委屈,我当时就觉得,老师之所以不公平,就是因为他觉得这些男生聪明、成绩好,所以我就跟自己说,我要变成好学生,我要争这口气,我要成功给你看,我要让当时这些瞧不起我的人都后悔。
而这也为我后来的偏执埋下了伏笔。我总是要比过别人,在任何方面都强迫自己变得完美。到了大学,因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成绩而变成了颜值。
但因为刚上大学长胖了,所以那个时候就想着要减肥,然后就患上了厌食症。
具体的心理历程,大家可以在我的书中看到。
我最深的一个体会就是,阿德勒说的那句话,“所有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他们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所以他们的成功也只对他们自身才有意义。”
我以前就是这样啊,以为靠着优异的成绩就能够获得认可和关注,现在想来其实是大错特错。
优异的成绩,如果对别人有益,那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成绩好,但对别人没有价值,那就是自嗨。
换句话说,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之所以会吸引更多的伙伴,其实是因为成绩好意味着一种资源。比如可以更好地帮助别人等等。而如果这个人只是成绩好,却没有融入群体,没有帮助别人解决问题,那么这种优越也终将归于虚无。
再比如我在大学盲目地追求瘦,我以为瘦就是美,比周围人都美成为了我的获得优越感的一种目标。然而这种优越感是我强行赋予它意义的。
换句话说,我是否够瘦并不是别人衡量我是否有价值以及喜欢我的参考指标。而我却沉浸其中,深信不疑,也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误入歧途。
非常喜欢阿德勒的那句“一个人要成为正常而健康的人,就必须通过合作和建设性的姿态,将其融入于社会,借此获得一种社会意识,即对他人怀有一种社会兴趣。”
而我想我后来的状态,之所以能够变好,也正是因为积极参与了社群活动。
慕新阳:刚才听到晗翌老师为我们讲到了她的过去,以及讲到她在上中学上大学的时候一些经历。那么您愿意跟我们聊一聊关于躁郁症吗?
晗翌:躁郁症其实是属于情绪障碍里面的一种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
说到这里,我想和读者特别谈一下抑郁症这个话题。因为现在抑郁症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时髦的词,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是真的了解抑郁。
比如,有些人认为抑郁就是难过、悲伤等等,但其实严格来说,抑郁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它包含了悲伤、难过,苦恼、压抑,沮丧等等。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也有区别,普通的抑郁情绪,一般都是一种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的状态,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普通的抑郁情绪,但抑郁情绪个体是可以自主调节的。
抑郁症就不一样了,抑郁症的患者通常表现出一种非常压抑的状态,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甚至是连悲伤的感觉都感觉不到的,只有压抑的沉重感和窒息感。
抑郁症不只是简单的寝食问题,而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找一些量表来自测抑郁症,这点我不是很支持。
因为看到这些症状,往往大家容易对号入座,觉得都是在说自己,然后就真的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这反而是对自己不利的。
要知道自我暗示的力量往往是很强大的。
也许你没有得抑郁症,但被你这一暗示反而就变成了抑郁症。
如果偶尔感觉到了抑郁相关的一些症状,其实是不用太担心的,因为你多半是遇到了什么事情一时情绪失调。如果真的感觉非常严重,也一定要寻找专业的医师进行诊断。
因为抑郁症不是你对着诊断量表自己判断一下就可以了,还有许多辅助性的访谈等等。
在这边,我也想多说两句,寻找打着心理学标签的书很多,但不一定都是主流的心理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就被一些自媒体玩坏了。
事实上,在主流的心理学教材中,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并不常见,只有在临床和咨询心理学的相关教材中才偶有出现这个概念。
按照原生家庭定义上的说法,它是指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原生家庭的概念始于报恩,它的一些治疗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和他的家属,尤其是父母之间很容易造成情绪的相互影响。
因此它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而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组成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家庭系统理论的意义在于不再以一种孤立的视角看待个体的发展,而是强调在家庭这个系统当中,每个家庭成员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彼此造成的影响。
一般来说,心理学家认为,亲密关系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家庭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最容易迁移到亲密关系中,这点我在我的书中也有提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再去参阅。
我更想要强调的是人格形成除了家庭之外,还受到自然环境,基因遗传,产前环境,学校、社会,自我调控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从大类上来说可以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
对于婴幼儿来说家庭的影响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但随着婴儿不断地成长,活动范围不断地扩大,到了六七岁之后,同伴和老师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就大胆地指出了与传统经验相悖的结论。
她说,“在人格形成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社会的影响力。儿童在早期的家庭中习得的经验,当他离开家庭步入社会之后,可能会被轻易抛弃。儿童可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双重人格,比如在家里称霸王的小孩儿,在学校可能非常的乖巧、温顺。”
来自萨格勒布大学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这项研究显示,40%的个体差异是遗传导致的,而60%的个体差异则是由环境导致的。
因此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把个体问题归咎于家庭教养的言论,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误导。
实际上心理学被大众误解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很多人提到心理学就想到心理咨询,就想到了弗洛依德,就想到了精神分析,可事实上呢,现在主流的心理学是更讲究实证心理学,它讲究科学性,强调证据、证实、证伪。
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目前还是不可证伪的,非科学。
当然我需要指出的是,非科学并不等同于星座运势这一类的伪科学。
科学强调的是可证伪性,即一项理论如果有用,他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理论必须兼顾两面,也就是说这项理论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应该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
从这点上看,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就是很难被证伪的。
比如你出现了什么问题,它往往归咎于童年创伤。而童年创伤又被你压抑进了潜意识,所以很难被你意识到。难以意识到的东西怎么来证伪呢?如果说你说他说对了,那么就证明他是对的,如果你说他说错了,他说这是你自己意识不到的潜意识,那他还是对的。这就是不可证伪的,也就是非科学。你不能说他错,他也无法证明他是对的。
那伪科学是什么呢,伪科学是已经被证伪,但仍然被当做科学予以宣传推广的理论,即他本来就是错的。
拯救科学性是现在心理学的基础,如果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是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的。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约翰.肖内西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基思.斯坦诺维奇的《对伪心理学说不》。
世俗社会中的一些结论,其实也是被心理学证明不那么准确的,比如说,距离产生美,小别胜新婚等等,实际上距离并不能产生美,而小别也不会胜新婚。远距离的恋爱往往是以分手来告终的,这些我在我的书中也有提及,欢迎读者,欢迎大家自行阅读。
慕新阳:那您现在会觉得这是一种病么?就像有时候我们会对患者这样说:这个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医院必须要治疗的。
晗翌:被检查出躁郁症肯定就是一种病了,不过就像之前说的那样,不是有症状就是躁郁症,还需要确切的诊断。
慕新阳:晗翌老师,您在书中也和大家分享了所有的快乐来自于人际关系,那么您是怎么经营身边的亲情和友情的呢?
晗翌:首先我觉得关系是需要经营的,这里我想和大家谈谈仪式感。
我觉得很多人生活如果觉得不幸福,其实都是缺乏仪式感,比如有些人觉得现在过年过节都越来越没有意思,其实不是年过得没有意思,而是你没有去找意思。
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当中就提到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其实有很多判断的物质,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我们经常混淆两个自我,一个是经验自我,一个是记忆自我,我们的实际体验和记忆之间,其实是有差别的,我们人经常受到记忆自我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要让自己感觉到很幸福,并不在于说日子本身怎么样,而在于说我们怎样可以记住这个日子。
再拿生日和纪念日这件事情来说,我发现有些人常常说,甚至有些自豪地说,现在工作太忙了,都已经忘了什么是生日,什么是纪念日。
比如我的男朋友之前就非常不屑在纪念日送我礼物,或者在生日和我说快乐,他觉得这种事情太湿了,我为了这件事还跟他发生了争执,他结果来了句,总是套路得人心。
在他看来送礼物或者祝福都是套路。可是一段感情没有一点仪式的,终将是会被琐碎的生活磨得一干二净的。
其实偶尔的仪式并不是套路,而是对彼此的重视。当然了,他现在已经慢慢地在改变,我也觉得我们的日子挺开心的。
另外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我们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再来谈问题。
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纳文任务就探究了愤怒对人们心理和认知的影响,研究者先让招募到的大学生看两组图片。这种图片令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另外一组则是不含情绪信息的图片。
看完这些图片之后,实验者让同学来辨认图中代表整体信息的字幕,或者代表局部信息的字幕。
结果就显示,看完愤怒的图片后,志愿者们在辨认整体信息的字幕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人们在愤怒的时候注意的范围变小了,这说明我们在愤怒的时候目光都是非常短浅的,我们是很难看到他人的情绪的。
所以在争执的时候,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其实是让自己不那么愤怒。否则我们就会觉得别人怎么都是错的,在书中我也说了,因为自己没有偏见,恰恰是我们最大的偏见。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有偏见的,尤其是在愤怒的时候,我们往往是看不到那些支持对方的证据的。即使他说了很多支持他的证据,我们都会自动的忽略。我们只会寻找那些对我们有利或者说我们认同的证据。
那具体要怎样控制情绪呢,其实有非常多的方法,我希望大家可以在我的书中去寻找答案。
慕新阳:最后一个问题,想请问晗翌老师,很多人都喜欢在旅途中寻找快乐,那么你喜欢独自旅行吗?还是喜欢《花样姐姐》那样的结伴旅行呢?那么您在生活或者旅途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对您的创作有影响的吗?
晗翌:旅行的话,其实很少碰到大家都有时间,一个人或者结伴旅行对我来说其实都差不多,另外我的灵感也并不是来自于旅行当中,更多是来自于生活当中。
自由提问环节:
慕新阳:那么接下来呢,是自由提问环节,请我们小伙伴们,如果有问题向晗翌老师提问,请通过文字在群里发送,不要去发语音,晗翌老师也是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并不是所有提出的问题都会得到解答。
玲珑十三:晗翌老师,如何戒掉口水强迫症呢?
晗翌:什么叫口水强迫症?口水强迫症这个问题我觉得先要去判断这到底是不是强迫症,也可能是身体上因为缺乏某些营养导致的。
玛瑙石:晗翌老师,想请教一下,这种心理学的选题,需要借助很多资料吗?
晗翌:资料的问题,我主要一般是在平时的阅读当中就积累了。如果是碰到一个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的话,那是需要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尤其是看一些论文。这样的话能够保证它的科学性,而不是说我刚才说到的伪科学,或者说是一些还没有被证实的非科学。
龚莹莹:晗翌老师,我听了您的分享受益很多,特别是有关如何经营亲密关系的内容,请问您认为除了仪式感还有什么是维持一段长久关系的重点?
晗翌:我觉得婚姻经营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包括我说的仪式感,其实它下面也有很多小分支,比如说,纪念日送礼物就是一种仪式感,每天出门前一个“路上小心”它也是一种仪式感,其实里面会有非常多具体的步骤,然后在两个人的相处当中,共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对方和你抱怨的时候,你不是说,哎,你觉得事情都是小事情。没有事情都是小事情,对于当事人来说,他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你和他同仇敌忾。当然这些我觉得在书中我也有提到比较多这方面的内容,你可以自己去看一下,如果你愿意的话,谢谢。
阿浩:你好,我想知道你的书是心理学方面的吗?还是其他文体?
晗翌:这本书既是我的一个故事集,也是我的一个心路历程,当然里面用到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所以比较好读,比较好懂,也比较贴近生活。
阿浩:听起来是对大家生活有帮助与改善的。类似于随笔感悟吧?
晗翌:这样定义也行~是用心理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与个体行为。
慕新阳:好的,那么咱们的活动呢,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首先要非常感谢晗翌老师能够抽出这么宝贵的时间为大家做分享,晗翌老师的新书《你为什么不快乐:写给年轻人的快乐心理学》当当、京东、天猫均有售,希望大家多多的去支持。
快乐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快乐心理学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了解,去学习,去研究的一门学科,希望大家能够把快乐永驻身边,能够把快乐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大家好,我是【成长励志】专题副主编慕新阳,喜欢我的文字就送个“喜欢”给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