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我们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会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庄敬有礼、不放纵、谦逊,所以才能获得。老师这种获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感悟】
一、子贡待孔子如父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31岁,孔子的得意门生,四门十哲语言门的优秀弟子。
子贡出身于商人家庭,20余岁继承祖业开始经商。约25岁前拜孔子为师,子贡初拜孔子为师时,感到孔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论衡·讲瑞》载:“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他常和老师切磋学问,在道德上潜心修养,把自己琢磨成器。出使列国,富而无骄,各国待之以上宾,其地位显赫一时。
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在政治上,《韩非子·说林》:只要子贡去做说服工作,人们就“不复疑也”。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子贡之愿就是“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子贡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做得更漂亮!子贡为救老师孔子“父母之国”的鲁国而出使齐、吴、越、晋四国,分别向田常、夫差、勾践、晋君游说,因势利导,最终各个击破,保卫了鲁国。在经商方面,富比陶朱。后世题辞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遗风”等,甚至有人奉之为财神。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关汉卿的名言。子贡在两千年前就早已是表率,他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子贡每到一处在完成使命之后,每每要宣讲其老师的理论和主张。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事师胜于事父。冉求被季康子任用,叮嘱他“你要是被重用了,要想着把老师请回去”。后冉求果然把68岁的老师接回鲁国。孔子去世,子贡拿出重金,为孔子厚葬。弟子一律以孝子身份披麻戴孝。子贡和师兄弟们在墓地为孔子守墓服丧,并提议:在老师墓前栽上各自喜欢的树,这样,即便我们服完丧离开这里,代表我们的树还在和老师作伴。子贡种的是楷树,象征恩师高风亮节,博学善教,是世之楷模。为报答老师恩情,子贡在孔子坟前搭草庵守墓六载,为孔子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孔子逝世23年后,子贡逝世,这23年,子贡不遗余力地弘扬孔子的思想,无论是经商做买卖、还是为官、教学,无论在孔子的生前还是死后,子贡始终不曾改变他对孔子的那份忠诚和敬佩,都真正做到了孔子要求的守仁。《史记.货殖列传》写道:“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乎?”也可见老师“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幸运。
富而好礼。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子贡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二、子禽善问
子禽,名陈亢、陈子禽,小孔子四十岁,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曾做过单父(山东单县南)宰。《论语》中载有关于子禽与伯鱼、子禽与子贡的对话。陈亢为宰时,施德政于民,颇受后人好评。明代学者顾龙裳游蒙城清燕堂时,写有《公堂清燕》诗:“缅想鸣琴治邑时,雍容雅化坐无为”,以颂扬陈亢。子禽和高柴共同在陈国阳夏开办阳夏书院,传授儒家经典达,世代结亲,为阳夏望族。
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陈亢同时被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陈亢被陪祀于孔庙。
三、本章重点
1、这一章是子禽与子贡的对话。体现了弟子们对老师的关注。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他非常注意观察自己所敬重的老师思想的发展方向。在那个时代,孔子的名气已很大,人们仰慕他通古博今的知识,佩服他治匡扶君王的方略,有抱负的君臣或派使者或亲自远道慕名来向孔子请教问题。鲁定公、齐景公都向孔子问政,子贡均在场奉陪。事后,子贡问孔子:“齐君请教老师为政的首要之务,老师的回答是节约财用;鲁君请教老师时,老师回答是了解下臣。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两个答案呢?” 孔子说:“这是因为两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齐国是个奢侈过度的国家,所以我给齐君的回答是节约财用。鲁国最大的问题是大夫间互相争权夺利,企图架空鲁公,所以我的回答是了解臣下。” 子贡对老师的了解以及老师对子贡的信任,弟子们都看在眼里。子禽比子贡小九岁,也是个勤学好问的弟子,从《论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子禽的几次问话,都问得很关键。
2、“温、良、恭、俭、让”是孔子的五种美德,也是孔子处世成功的五种智慧。
子贡总结出老师是靠“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德取得了所到国家闻政的权利:
(1)温,是指温厚待人、循循善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通读整篇《论语》,我们大都对孔子有“诲人不倦”的感觉,即使人不知也不愠。“温”的反面是“骄横”。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他的子女:“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良,是指平和善良。人生在世需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在与人交流时,要换位思考、语言文明,体现出良好的文化修养。
(3)恭,是指待人恭敬又自尊自重。①待人恭敬,表现在善于倾听,而不是下车伊始,一番炫耀或主观武断;同时要善于作深层次的提问,引导地方说出关键性的东西(我们有些家长或领导就不注意这一点,比如,在主观武断方面,稍听别人反映一点儿问题,不是静下心来了解分析,而是火冒三丈的把孩子或属下训斥一顿,这样,把关系搞得很僵,怎么能了解真实的情况呢”?②自尊自重,就是不但要尊重领导,而且对弟子、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都要尊重,一视同仁。因为,你在观察别人的同时,别人也通过你对周边人的言谈举止来观察你。
(4)俭,①不仅仅指节约,还指衣着打扮不能过分张扬。服饰应当合乎身份,既要保持庄重朴素,又要体现大方整洁;②俭还指自我约束,不放纵。《化书》曰:“谦者人所尊,俭者人所宝。”“俭于听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私可以护富,俭于公可以保贵,俭于门闼可以无盗贼,俭于环卫可以无叛乱,俭于职官可以无奸佞,俭于嫔嫱可以保寿命,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知俭可以为万化之柄。”
“夫仁不俭有不仁;义不俭有不义;礼不俭有非礼;智不俭有无智;信不俭有不信。所以知俭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本,五常为俭之末。……自古及今,未有亡于俭者也。”
(5)让,很多学者解释的都是“谦让”。“让”的造字,从“言”,从“上”。表示所说的话极有水平,体现的是上等人的高雅举止, 所以,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我以为,在孔子的身上,不仅“谦让”,更富有“贵族”气质。
圣人内在精神的妙处,难以测度,但表现于外的温、良、恭、俭、让等礼仪风度,有着光彩照人的人格魅力,能看出其蕴蓄在内心中的品德修养,让人敬服。
孔子温、良、恭、俭、让的“五德”,加上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的渊博,他掌握的人情世故、风土民情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发展趋势,举一反三,切中关键。诚于中,形于外,人家就自然愿意把实际的状况告诉他。
即使有不好的一面,知道他能够“隐恶扬善”,人家也不用避讳。这与当时那些“竞奢华、夸浮辞”者或卑词微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孔子不必刻意谋求,各国诸侯、君主就会主动前来向他请教政务。这与常人必须先要经营谋求之后,才能获得是不一样的。
《礼记·儒行篇》:“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温良恭俭让的可贵之处是: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否则,社会风气就会趋于诱人嫉贤妒能,民德日下。
今天我们仍可以用这五种美德修身,洗尽铅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