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了一天的评委,主要是审核骨干教师的申报材料。
然后发现,原来理解不同、呈现的方式就会不同。至于规范、格式,有的时候真的就只是一个说法而已……(这里要加一个“晕”和“捂脸”的表情)
自己崇拜的偶像邵的材料让我叹为观止:封面、目录、分隔页,条纲契领、清楚简洁,一下子就能让评委抓到要点,说白了,就是精准度高。毕竟,这个级别的骨干教师,哪个没有点可圈可点的材料?
反观另一位骨干教师的材料,厚厚一大盒,但能踩到得分点的,却是微乎其微。所谓“偏题”,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评委查验的时间是有规定的,这个时候参评人员不需要五花八门的材料堆砌,不要以为“多多益善”,就看谁会读评审的文件,谁会解读栏目的要求,谁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份量: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哪些可以放进去、哪些不该放进去。
并且,认真地给自己的材料打印一份目录,标注一下页码,无需评委费心地在一堆材料中拼命帮你挖掘。
这样,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