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你是否和我一样,计划着晨练却告诉自己等天气再暖和点;筹划着写作却总觉得积累不够深厚;规划着旅行却总说没有时间。于是一年过去了,晨练的队伍里依旧没有你的身影,热爱的写作也胎死腹中,旅行计划更是一拖再拖。甚至和老友寒暄说的那句“改天聚聚呀”,最后也杳无音信。
没错,生活中我们好像总是在等待出现一个恰当的时机。老人会说只有时机成熟才能恰到好处,而我们所受的教育也印证着这种说法,十二年的起早贪黑仿佛只是为等待高考到来的那一天,我们习惯了准备充分后一鸣惊人,但忽略了有些事情也许只要立刻开始就有收获。
采铜老师在《精进》中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除了那些短期内无法解决的事情之外,生活中的大多数事与其等待不如现在就开始。
最小化可行性产品
这种生活态度类似于互联网创业中经常提到“最小话可行产品”。所谓最小化可行产品是指使用最少的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实验性产品。
图片来自网络它的特点首先要可行,例如写作,旅游,晨练都是可实施的。其次需要最快被制作出来,这一特性要求它必须抛弃冗长呆板的计划,也不必等到时机成熟才能完成,而是通过反复试验和获取反馈来探明环境,最终通过迭代优化进化出好的产品。
例如,通过试验发现晨跑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而自身素质又达不到它的要求,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需要更换运动方式,那么不妨早上起来做做瑜伽,通过最小化试错找到最舒服的晨练状态。
正如图示:要造一辆汽车,也许只需从一辆滑板车开始,并不需要跑的多快,慢慢随着能力的增加一点点改造、一步步迭代,最终成为动力十足的大汽车。不同于传统的闭门造车,这种迭代更新大多发生在前进的路上。
我的一个最小化可行性产品
采铜老师说: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
拿写作为例,昨天早读完看到群里留的作业,觉着理解不够深刻还需仔细琢磨,有个声音在心底徘徊许久“想明白了再动笔写”,当然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我仍旧没理明白,作业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今天早读看了关于“即可行动”的内容,立刻列了此文大纲,于是了无牵挂的开始一天的工作,并趁午休构思了文章的结构,对大纲进行了调整,晚上到家对其进行血肉填充,效率提高甚多。看来有些事情,立刻开始才是最佳方案。
缺乏的不是目标而是行动
原来我们缺少的从来都不是目标,而是行动。
我问自己,年少的梦想有多少还留在心间,又有多少抛诸脑后?那年的梦去追了吗?
想起《刻意练习》中作者提到,那些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天才级别的小提琴演奏者,都是在不断的练习中反思进步,试想倘若他们从开始就只是去想如何演奏,而不实际行动,现在的他们应该不会出现在这所享誉世界的音乐殿堂内了吧。
要去晨练就定好明早的闹钟,一个不行就两个;准备写作就提笔开始,无话可写时写写自己的白日梦也是种享受;打算旅行就开始查攻略吧,远途不行就在城市周边;想老友了拿起电话跟她说“这周末要有时间聚聚吧。”
看到这里的小伙伴,我们一起立刻行动吧。那份许久没开始的计划,立即开始实施吧;内心想联系的人,现在就去问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