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两周一次的组会早已成为例行日常,到日子了,到时间了,也就开始了。每次组会仍旧以近期各自学业进展的汇报为主,当然也不限于此,老师会根据当下的大环境,日常所触所感,给我们提个醒儿。
这么看来,却也如此。当下的大环境并不景气,虽然经济在回暖,外贸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可实际情况呢?与疫情前几年仍旧没法比。
我们确实也很深切的感受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革命所引发的是对人类更高的要求进军,既往的死学习更难适应目前的社会环境。我们在保有基本的学习能力时,更应该提高思想的深度和认知的高度,并积极锻炼提问题的能力。
本就不多的工作岗位,通过人工智能又给挤占了些。每年高校毕业生数也是逐年增长,昨日还听到了一则消息,北京的硕博毕业人数已超本科生。虽有被震惊到,可也在情理之中。
“卷”和“躺”自是成了反应当下环境的一个注解。做啥事都得卷一下,卷作业,卷学业,卷…实在卷不动了,又掉入到另一个极端,躺。喧嚣任其喧嚣,反正于己无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即便如此,我们的内心仍旧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尤其是与疫情奋战的那三年,大家心有余悸,也就造成了此前出现的现状,硕博人数猛增,考公,事业编的人数更是暴涨。
大家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还是偏向于谋求一个稳定的职位,进入体制内不失为一种稳妥的选择,进而造成了大量人才资源被挤兑,企业招不到人,经济状况更是不容乐观,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利害分析妥帖,全面。作为时代背景下的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保己周全便是最大的努力。
我们师门一同四人,两人有明确的考公意愿并着手行动,没上的话,考事业编或者高校辅导员仍旧是上上策。另外一人则准备考博相关事宜,每天在埋头写稿时也不忘日常信息的获取,凡事提前打算总该没有错。
当大家的目光齐刷刷指向我时,无处藏身,可现在自己的脑子里一片浆糊,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此刻的自己,目光短浅,看不到接下来要走的路,只想先达成毕业要求再说。
当社会大环境驱使着我们走向稳定的岗位时,当周围的人都觉得我适合稳定的工作时,我该何处何从,为什么还没有答案呢?
结合自己近日的见闻,有两则案例值得分享一般。人生确实不是单向选择题,非它不可。把时间维度拉长来看,或许当下的选择也就少了些许纠结。
案例一:他是我舍友一表亲,近来准备辞职全力备研,遂在舍友的帮衬下,成为了一名“在校生”,享受同等进出校园的权利。
这已经是它第二次备研了,虽然上学那会儿,一心想着赶快毕业找工作,可真正踏入社会后,不论是生活作息还是身体心理都遭受了巨大压力,其间边工作边考研,后来卡在了数学上。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经历,虽然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没太大关系,反倒弄巧成拙,喜欢上了所干的工作,可限于自身局限,上升通道已然了然于心,看到头了,学历提升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经过权衡利弊,还是选择了全身心备考,跨专业考研,向着内心所爱的事业。读完研后,或许会去国外深造,这个专业本就发端于国外,要学就学精,深入进去。
案例二:这位同学的故事是在图书馆听到的,他就坐我斜对面,那声音老大了,不想听到都难。对于他的过往,我并不清楚,只知道他有过几次社会工作的经历,遂想通过考研改变赛道。
今天是出分的日子,是的,他考的并不理想,差了几分,主要是一门喜剧理论学没有复习,结果从来不会骗人。他报的是北影,其它几门考的不错,可也没什么可后悔的,就算分数到了,复试只录全国前十。
他一遍一遍的打着电话,一遍一遍的向着朋友们诉说着自己这次的考试结果,考的并不理想,差了几分,主要是…
在与友人的交流中,对于是否继续考的疑问?他回复的倒也干脆,年纪大了,继续读书亦或者入社会也说不清哪个不好,当下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说。
起初倒是气定神闲,面露笑容,复述的次数多了,面部逐渐僵硬,收紧,笑容消失,开始不耐烦了,暴躁了。“晚上你们去吃吧,我都不考了,也没必要再参加相关的活动了”短暂的回复后,只听啪的一声,手机被狠狠的摔在桌子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