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寄

作者: 般若9 | 来源:发表于2016-05-30 15:38 被阅读0次

    作者:人生如寄

    用“人生如寄”这个网名以来,时不时地,就会有朋友问起,为何用这个名?或者是问:你信佛了吗?有的会直接说太悲凉了。

    想起用“人生如寄”为网名,是源于几年前,有次随意翻书时,看到曹丕所著的《善哉行》,里面有两句话“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对历史知之甚少的我,虽不喜欢曹丕本人,但看到这两句诗,却一下子就爱上了,很合心境。对人对事总喜淡淡的我,不愿多计较,也不屑于争锋,更不爱为日常琐事而烦扰不堪。总觉万事万物皆云烟,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值当!正如这两句诗所说,“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不要无谓地生出那么多的忧虑来”。

    因朋友们问的多了,我自然也就关注起她来。查史料,发现她最早是出自《古诗十九首》的《驱车上东门》之中,其全文如下: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年万代,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也不能长生。

    神仙是不死的,然而为成仙而服药的芸芸众生,又常常会因求长生而速死。一统六国、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不就如此吗?还有就是那个“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汉武帝也是为求长生,不知吃了多少仙丹,依然没能活过古稀。据《旧唐书》记载,一代英主唐太宗,也是吃了古印度国方士的丹药突然死去的。还有就是勤俭皇帝雍正了,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因,在野史中也是众说纷纭,两百多年后,珍藏于紫禁城的皇家档案公布于世,专家们发现了雍正在圆明园中炼丹的大量细节,人们开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于丹药中毒,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因服丹药而死的皇帝了。帝王如此,有些儿钱财而求长生的大亨们,更是比比皆是,可结果如何?如今再看,有几人得道?有几人成仙?能找到尸骨的都了无几人。

    说“如寄”呢,扯到了“求仙”上,越扯越远了。话说回来,“求仙”者们也正是想摆脱“如寄”的客旅身份,想成为永远的主宰者,却不想求而不得,反早赴黄泉。不愿相信道之规律,强做妄为的结果就是凶,该来的时候来,该走的时候走,不被欲望牵着鼻子,反倒会掌握更多主动权,更能随遇而安!

    人生不过百年,与自然界比起来,赖于它生存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过客,如一粒尘埃,其生命短暂而渺小,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也没有什么可以长生。也许你会说空气、河流、大地、山川是永恒的,其实在我们的一吸一呼间,空气就历经了生死;在河流奔入大海时,已完成了它的一段旅程,它体内再流淌的已不是原来的水;大地、山川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消耗着,只是我们不能感知罢了,当我们能看到它们的变化时已是沧海桑田。如此短暂而匆匆的时光,怎能让忧闷常绕心头?

    圣贤者如此,万物亦如此,我们的“人生如寄”又有何可悲凉的?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若能达到“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就是至高之境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如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qc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