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自得其乐学论语
学而篇第十一:父之道能不能改?

学而篇第十一:父之道能不能改?

作者: 西源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12:30 被阅读17次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上面这句话,光从字义看,很简单,难字,不需要注释就能看得懂。但因为离我们太远,因此解读起来有多种歧义。对于观志观行,就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观察儿子的志和行,一种是观察老子的志与行;对于三年,也有两种解读:一种三年指的就是具体的时间:三年,一种认为三当作多解,三年即为多年;还有一种,认为这句话不是对一般的父子而言,是对为君者而言,你死,子不蘧新政,授政于家宰,三年不亲政,且新君继位,未有经验,自不轻改你道。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想来,孔子的弟子并不都是君位继承者,因此,这句话也并不是专对君位继承者说的,应该是对一般的父子而言的,此其一;观志与行,应是观察儿子的志与行,若是观察父亲的,父在,观其志,可以,父没,父亲不在了,何谈观行呢?此其二;其三,三年就是三年,古制有“守孝三年”,且时间一久,时移事易,多年不改父道,应该不可能,此其三。因此,个人赞同赞同这样的解说:父亲活着,因儿子无法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要观察儿子的行为。若他三年不改变他父亲的准则,可以算得上是孝了。

            关于父道不改,这里又有歧义。有人据此提出,父亲的行为是正确的,不改是可以的。若父亲的行为是错误的,比如父亲是个贼,则儿子顺从不改,也是一个贼,这怎么可以呢?这一点,个人这样理解,既然称作“道”,则必是合理的部分;且此为孔子教育弟子的话,那么,父道,前提就是好的。在今天,我们这样理解:父道,即是良好的家风家教。“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即是对良好的家风家教的继承和发扬。现在提倡“家国情怀”,不正是告诉我们,对祖先和上辈留传下来的优异的家风家教,一定要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都有美好的家风家教,那么我们共同的大家——国家必然和谐、昌盛。

            所以,这句话是多义的,歧义的。我们学习时,不能照搬硬记,要择其合理的部分,加以吸收。这样才算真正学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而篇第十一:父之道能不能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va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