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解读《孙子》之三:取胜的基础是实力

解读《孙子》之三:取胜的基础是实力

作者: zique | 来源:发表于2022-09-07 17:52 被阅读0次

    我阅读《孙子》的第三个思考,是为什么孙子要在第一篇,计篇中花费大量的篇幅讨论国家实力

    孙子在开篇《计篇》中列出的五事七计,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对彼我双方国家、军事实力进行分析对比。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次国家间大的战争,如果不看某一次具体战役的结果,而是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看两国之间的战争胜负的话,结果往往与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对于一战和二战,战败方为何失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美国参战与否确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对比一下战时,双方的人口总量、钢铁产量、重要武器的制造产能,我们很快就能判断出战争最后的走势。

    1938年德国人口总数大概是6800万左右,国内生产总值393.53亿美元,钢铁产量2330万吨。1939年飞机的年产量达到4733架。

    美国的1938年的钢铁产量是2880万吨,人口1.3亿,国内生产总值854亿美元,是德国的两倍。1941年,为了备战,美国的飞机产量从1939年的900架飙升至2万架。以美国的国力基础,只要参战,就已经决定了二战最终的战局结果了。

    再看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案例。秦国统一六国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就是秦赵长平之战,在这场大战役中,双方共计动员了近一百万兵力,可以说是举国之战,此战之后赵国几乎损失了全部精锐战斗力,再无和秦国抗衡的实力了。如果说在长平之战之前,秦国统一六国还有不确定性,那么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六国几乎已成定局,因为六国已经不存在一支可以与秦抗衡的武装力量了。

    在分析这场战役的胜负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赵国战败应归罪于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误用赵括而弃用廉颇;甚或有人提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战败。然而,这种归因就显得过于苍白和简单,根本无法揭示历史的真实本质。

    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赵王有那么蠢吗?他难道不知道廉颇的防守策略是对的吗?他为什么要冒如此大的风险,临阵换帅,换下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而动用“没有经验”的赵括呢?况且当时还有国内的重臣蔺相如的反对,甚至赵括的母亲也反对赵王任用赵括。

    如果,我们把秦赵两国的国家实力做一下对比,那么结论就非常清楚了。

    秦国经过多年经营、蚕食,尽取赵、魏、韩三国太行山以西的领土,秦国在公元前316年克巴蜀,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经过五十多年的经营,把巴蜀经营成为一个大的战略后方,其粮食产量和储备远超赵国;同时,其人口也远超赵国。

    而赵国土地面积本来就不大,还有一部分是代地,以草原为主,不产粮,产粮的富裕之地本就不多。按照廉颇的消耗战的防守打法,赵国的粮食储备很快就会消耗干净,甚至已经消耗干净了。况且,当时的士兵同时又是农民,打仗就不能种地,全国的壮劳力都在打仗,谁来种地呢?而其他大国(包括最富有的齐国)又不愿意为赵国持续提供大战所需的粮食和战争物资。这一方面有利益的算计,另一方面对这场长期消耗战何时结束,没有人能够预测,也不会有人愿意填这个无底洞。

    此外,秦国也在外交上大搞连横,甚至许诺把垣雍之地(离魏国都城很近的一块战略要地)割让给魏国。所以,赵王面临的是两难的困境,耗下去,赵国必然会崩溃;而冒险一战,或许还有侥幸成功的机会。廉颇又坚决不赞同,只能换上新锐赵括,让他冒险试一下。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不能说赵王当时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只能说历史没有给他侥幸取胜的机会。

    从上面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战争从本质上还是以国家的生产力、物质实力和人口数量为基础的。所以,通过战前的计算,基本上可以判断战争最终的结局。象日本人在二战中冒险向生产力是自己几十倍的美国开战的情况,简直蠢到和自杀没什么区别,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日本速败的命运就已经确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孙子》之三:取胜的基础是实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mg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