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见不生

作者: 明空如月 | 来源:发表于2022-09-07 16:24 被阅读0次

    认知决定一切。“知”决定“见”,你能够“见到”的一切,皆取决于你的“知”,即认知。

    在佛学中,最究竟的认知是什么呢?

    此认知无相,无名,乃至知见不生、知见无生,而智光常照,假名曰:空性。

    可以说,只要一个人还活着,“认知”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语言、行为、思想、情绪、情感、感受等,全部都是以“认知”为基础。每个人皆以自己的认知做出自己的言行——这种认知,不仅包括我们能够意识到的认知,还包括对所有一切人事物的潜在认知。

    比如,通常而言,我们对于自己和世界以及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有一个基本认知——这一切都是真实地发生着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自己是真实的自己,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一切是真实的一切。

    既然一切都是“真实”的,那么所有的得失便也是“真实”的,所有的荣辱也是“真实”的,功名利禄是“真实”的,爱恨情仇也都是“真实”的,生老病死也都是“真实”的。于是,随之而生的幸福、快乐也是“真实”的,烦恼、痛苦也是“真实”的。一切都那样的“真实”,甚至“真实”得让人无可置疑。

    但其实,这所有的“真实”,仅仅是一种“认知”,将一切认知为“真实”,所见必定“真实”。

    如果这“真实”是不依赖于“认知”的真实,那么如果改变认知,“真实”则不应改变。

    然而,有无数的先辈们发现了一个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秘密——通过另外一种视角,即可获得另外一种认知,在另外一种认知下,“真实”就变得“虚幻”起来,乃至于一丝一毫的“真实”都了不可得。

    这种视角即是“缘起性空”的视角。关于这个视角已经在很多文章中阐述过,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要谈的内容主要是基于“缘起性空”视角基础上对于“空性”的再认识。

    最近有一些新的体悟——“缘起性空”、“空性”、“空性见”等所有关于“空性”的认知,依然是一种“接引法”,通过这些“接引法”,最后达到真正的目的地——“如来视角”。

    “如来视角”,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说”的,但有所说,皆是“戏论”。

    所以在这里也不会去论述“如来视角”究竟是怎样的,只说说为什么“空性”仍然是一种“接引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训练“空性”,如何在生活中安住于“空性”,如何以“空性”去认知一切等等。

    对于修行者而言,如果尚未见到“真心”——“真心”,即是生命中的“空性”——那么,本文内容则只能算是一种观点或者知识,可以参考,但日常修行的重点仍然是寻找真心,争取早日见到真心——在自己的生命中见到“空性”。

    如果已经见到了“真心”,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安住于“真心”的定力,那么本文即可作为一种继续深入体悟“空性”的思路,供朋友们参考,同时请有经验的前辈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在训练安住真心的过程中,虽然调伏妄念非常重要,时时刻刻回到当下保持对真心的观照也非常重要,但如果对“空性”的认知不能继续深入的话,修行进步的速度就会比较缓慢。

    一开始见到“空性”时,其实主要是对于“我执”的破除,即破除我执同时见到“空性”。包括安住真心的训练,“无念”的训练,“无住”的训练,“无相”的训练等,主要还是围绕着对“我执”习气的进一步清理为核心。这时对于“法执”的破除尚处在比较粗浅的层面,还没有进一步深入。

    究竟何为“法”?经中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也可以说,所有的“认知”皆为法。不仅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对“生命”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还包括所有一切非常细微的认知,以及所有潜意识中的认知。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对自我以及生、老、病、死的认知。当我们能够安住于“空性”,安住于“真心”的时候,对于“真心”本身而言,是不存在所谓的自我以及生、老、病、死的。真心,无我,无生,无病,无老,无死。或者说这一切与真心无关。

    如果随顺世俗大众的认知,那么“我”是真实的,“我”的“生老病死”都是“真实”的。但对于已经了悟了“空性”、见到了真心的修行者来说,则需要时时刻刻安住在“空性”的智慧觉照中,以此智慧照见世俗认知的“颠倒性”。比如,对于修行者而言,时刻观照自心,观照真心,观照真心之空性,观照真心之空性中本自无我、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时时刻刻以此空性智慧觉照自心,使其在生命中相续不断,即可不断清除世俗“颠倒”认知习气的影响,实现生命智慧境界的不断升华和超越。

    可是,对于很多修行者来说,即使能够如此觉照自心,但面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客户以及各种各样的交往对象时,仍然会不自觉地回到世俗“颠倒”知见中。特别是在彼此有观点及利益冲突的时候,“空性”智慧知见很容易隐退到背后,占据心灵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世俗颠倒知见。

    所以,下一步的修行训练即为,不仅要在自己的生命中照见“空性”,而且要在与任何人交往、交流时清晰地照见对方生命中的“空性”——不管对方对于其生命中的“空性”是觉是迷,都不会改变对方生命之真性、真相为“空性”的事实——一如你在自己的生命中照见的一样。

    所以,如果你能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清晰地照见“空性”,这时,你的智慧境界才会不断向“如来”接近——“如来”,即是“空性”智慧的究竟圆满。如果你对对方的基本认知,已经习惯性地落入在了世俗认知上,那么此时你的“认知”、“知见”,已经远离了“空性”,远离了“如来”。这时,你就与一个世俗中人没有区别——因为此时你的心是世俗的,而你的“空性”、“真心”已经被世俗知见的乌云所遮蔽。

    当然,如果你能及时觉照到自己的这种问题,不断地训练自己回到“空性”觉照中——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始终以“空性”的觉照照见其生命中的“空性”——那么,这就是一种借境练心的修行。不断进行这种训练,那么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在你的眼中都将呈现为“空性”的鲜活显现,都是“菩萨”,都是“如来”。(从利他的角度而言,这种照见越是清晰,就越能清晰地看清对方思想、观念、认知上的盲区,也就能够越清晰地知道如何引导帮助对方。)

    这种训练,看似已经非常深入,但总体上而言,仍然属于“人无我”的修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还没有深入到“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层面。

    那么如何才是深入到“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即“法无我”的修行呢?

    应该说,这个要求的确是非常高的,而且不是一般地高。所以,需要循序渐进。

    “人无我”,核心其实是生命本身,不管这个生命是自己还是他人,都是在观照生命的主体。当“人无我”的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不能深入到“法无我”的层面,修行就会有原地踏步的感觉。

    “法无我”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甚至“缘起性空”四个字就完全可以概括了。所以重点不在原理,而在实修训练上。

    “法无我”,即万法皆是无常、无我,其真正的真相和本质皆为“空性”。“法”的“空性”到底为何意?

    “人无我”的修行,“空性”最终的实修处是“真心”,只要见到了“真心”,就见到了“空性”,然后通过不断地训练安住于“真心”来不断地深化对“空性”的体悟。

    那么“法无我”的修行,最终的实修处在哪里呢?其实说到底,仍然是“真心”。但与“人无我”之“真心”的修行所不同的是,“人无我”之“真心”的修行,其核心着力点在于“真心”之“本体”,即通过对真心之本体、本性、本质的不断深入观照和体悟,彻底看清“我”的虚幻性,从而消除“我执”,不断地清理“我执”习气。随着“我执”的不断清除,“空性”智慧境界即会不断提升。而“法无我”的修行,其核心着力点在于以“真心”为基础的智慧妙用——即“真心”应对一切相、一切境、一切法时的鲜活的智慧觉照和妙用。这种妙用,不再是一种理论上的“知道”,而是实修智慧境界上的“实证”——实证一切相、一切境、一切法的“空性”。

    对于“真心”之“本体”的实修,核心口诀可以用“无念有觉”来概括。“无念”“无相”“无住”之实修要点,都可以涵括到“无念有觉”之中。

    那么,对于“真心”之“妙用”的实修,核心口诀是怎样的呢?这里亦提出四个字供朋友们参考——“无知有觉”。此处的“知”,代表“认知”、“知见”。“无知”,即不生“认知”、不生“知见”,乃至于“认知”无生,“知见”无生。“不生”尚存有为之刻意,“无生”则已达无为之自然。

    所以“法无我”的修行,就是在面对任何人、事、物的时候,始终让心安住在“空性”的本位上,清晰地觉照、照见一切相、一切境、一切法的“空性”本质,而不生任何“认知”和“知见”。即使随顺世间而与人沟通交流,但在自己的心中仍然清晰地知道,这仅仅是一种“空性”的“游戏”,而不会迷于幻相,更不会执幻为实。

    因此,在生活中修行,“法无我”实修的下手处,即是“不定义、不认知、不认同、不排斥”。对于任何事物和现象,皆观为“梦幻泡影”,皆观为“空性”之“幻化”,让自己的心一直安住在“真心”中,不被各种事物和现象“带节奏”。

    从实修角度而言,假如你对任何人、事、物的认知起了世俗知见,那么就背离了“空性”的智慧觉照——离开了“空性”智慧的“本位”,掉进了世俗颠倒见的陷阱中。

    而且问题是,“法”是遍一切处的,“人”也许你可以躲得掉——比如一个人躲在无人的地方,自己一个人待着。但“法”你怎么能避得开呢?这里的“法”,不仅仅是色声香味触法里面的“法”,而是“色生香味触法”全部都是“法”。六根、六尘、六识,全都是“法”。

    所有一切法,皆为“空性”,可是我们如何能在一切事物、对境、对象中,时时刻刻照见“空性”呢?如果需要通过理论分析——一切皆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所以其性无常、无我、性空——这就不是真正的照见“空性”。“照见”,是当下觉照,当下照见,当下照,当下见,没有任何的思维分析过程。所以,这一步的修行的确非常难。

    那么该如何入手呢?

    有个办法——不定义。即不进行任何定义,对于所有的定义,既不接纳,也不排斥——不是先有一个定义,然后自己去接纳或者不接纳,排斥或者不排斥,而是从根本上就不去定义。

    为什么不定义?因为本来就没有定义。所有的定义都背离了空性,有所定义即是偏颇,即是颠倒。

    注意,这种不定义,不是对别人的要求,而是对自己的要求,是基于空性智慧觉照基础上的一种“对治法”——对治顽固的“知见”习气。

    比如遇到某件事时,要及时地照见自己对这件事的“认知”,然后对自己说,这仅仅是自己的“知见”而已,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认知,事情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基于某种角度而赋予的意义,所以不要执著于任何定义,让自己保持“不定义”的状态。

    同时应反观自己的心,回到对真心的觉照中,并将外在的一切显现观为投射在真心中的影像,虽有显现,而无实质。

    经常这样训练,就可以将【对外不定义+对内观照真心】变成一种新的习惯,直到这种新的习惯变成当下直观的智慧,当下观,当下照,当下觉,当下明,以至于知见不生,知见无生,一切皆是空性智慧的自然呈现,无为无不为。

    那时,空性的真心妙显一切,遍照一切,通达一切,妙用一切。一切现象皆是真心之游戏自在,将不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现量之呈现。

    ——这一切在真心中虽本自具足,但欲将其完全开显出来,仍需精进修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愿与您共勉同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见不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mg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