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路向西——贝勒解西游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一路向西|四圣试禅心:观音稳定取经队伍的重大举措

一路向西|四圣试禅心:观音稳定取经队伍的重大举措

作者: 36cdc03e7fe5 | 来源:发表于2017-10-03 21:45 被阅读397次

    人生就是取经路,山高水远妖怪多。

    跟着贝勒解西游,勇往直前把妖捉。

    32、为什么说猪八戒在高老庄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倒插门女婿?

    【一】

    唐僧和孙悟空讨回袈裟,离了观音禅院,继续向西。接下来,高老庄收服猪八戒,黄风岭打败黄风怪,流沙河收了沙和尚,至此,取经队伍的所有成员都已到齐。

    收服猪八戒,原著写的比较平淡。唐僧和孙悟空来到高老庄,恰好遇到高老头要找人降伏他的妖怪女婿,解救被霸占了三年的女儿高翠兰。孙悟空变作高翠兰的模样,套出了猪八戒的名姓和洞府之后,就变回猴子嘴脸,和猪八戒打斗起来。二人打斗期间,猪八戒交待了自己的成仙的经历及被贬下凡的缘由,还有他那九齿钉耙的来头。当孙悟空说出自己弃道从僧、保唐僧取经的事之后,猪八戒说自己也在等候取经人,于是来到高老头家拜了唐僧为师。

    86版的《西游记》电视剧,对原著进行了一些改编,加入了猪八戒背媳妇等趣味十足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不得不说,编剧对原著的改编是十分成功的。

    猪八戒背媳妇

    要说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相比唐僧、孙猴子还有沙和尚,不说相貌,只说性格,猪八戒是最讨人喜爱的。唐僧固执迂腐,不知变通。孙悟空虽有些本事,但是不服管束,猴急的性子,不但说话不中听,还经常以力欺人。沙和尚则少言寡语,城府太深。唯有猪八戒,虽然爱贪小便宜,好吃好色,有些小心机,但人很实在。呆子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藏着掖着,这一点比沙和尚要强。此外,猪八戒嘴甜,会说话,通人情世故,并不是一味的争强欺人,这一点要强过孙悟空和唐僧。只是他西去的决心不够坚定,为此也没少吃亏。

    为什么说猪八戒人实在呢?因为他是个直肠子,心里有什么,嘴上就说什么。即便有时嘴上不说,但其心中所想也掩盖不住,连唐僧都能看得出来。而一个实在人,依性情行事的人,就不会太坏。在《西游记》里,猪八戒是最不像妖怪的一个妖怪。他在给高老头做女婿时,并没有像一个妖怪那样一味地行凶欺人。他可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给高老头做了三年的倒插门女婿,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倒插门女婿。虽然特别能吃,但也特别能干。就像猪八戒对高翠兰所说:

    我得到了你家,虽是吃了些茶饭,却也不曾白吃你的。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如今你身上穿的锦,戴的金,四时有花果享用,八节有蔬菜烹煎,你还有那些儿不趁心处?


    当初高老头儿招他做女婿,可不是猪八戒强迫的。高老头儿要找法师拿猪八戒,主要还是因为这女婿“坏了他多少清名,疏了他多少亲眷”。高老头担心的是自家的名誉,而并不是猪八戒对他高家做了什么坏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猪八戒和沙和尚这两个人作一番对比,相较之下,大家自然就会发现猪八戒的可爱之处。

    在菩萨点化他之前,猪八戒“只是依本等吃人度日”,也就是说,饿了才去吃人,吃饱了就不会再滥杀无辜。经过菩萨规劝,果然改邪归正。菩萨让他不再吃人,他就不再吃人,让他断了五荤三厌,持斋把素,他就持斋把素。直到孙悟空来,他在高老庄的这几年也没有破戒。而沙和尚就不同了,虽然答应菩萨愿归正果,但他仍在流沙河行凶吃人。当唐僧等人行到流沙河时,沙和尚“一个旋风,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抢唐僧干什么,当然是要吃他。既然已入了佛门,还杀生伤人,沙和尚就不如猪八戒老实了。

    当猪八戒得知孙悟空就是取经人的徒弟之后,立刻说出了自己的身份,要去见取经人。孙悟空怕他耍诈,猪八戒就跪地向天发誓。孙悟空要他烧了自己的洞府,他二话不说,立刻烧了。孙悟空要他交出武器,他立刻将钉耙给了猴子。孙悟空要用绳子绑他,他也服服帖帖,未作反抗。这一切都显出了猪八戒的老实听话。

    而沙和尚就不同了,当木吒告诉他猪八戒和孙悟空就是取经人的徒弟时,他还不相信。

    悟净看见了八戒道:“他不知是那里来的个泼物,与我整斗了这两日,何曾言着一个取经的字儿?”又看见行者,道:“这个主子,是他的帮手,好不利害!我不去了。”

    这还没有拜见师父呢,就说不想去西天了,和猪八戒相比,沙和尚的态度可就差远了。由此可见,沙和尚就是一个“心机boy”,其城府要比猪八戒深得多。在官场上,贝勒宁愿与十个猪八戒共事,也不愿与一个沙和尚相处。像他这样的人,寡言少语却又琢磨不透,你得时刻防备着。

    【二】

    虽然师徒几个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但他们凑到一起,组成取经队伍,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西天取经。他们都是身不由己,都是为了各自的前程。只有到达西天,求得真经,才能有个好前程,才能在官场上谋个一席之地。

    但是,这样几个性格迥异的人凑在一起,到得了西天吗?迂腐懦弱、不知变通的唐僧,自以为是、性格猴急又经常以力欺人的孙悟空,贪吃好色、爱偷懒爱占小便宜、老实却信心不坚定的猪八戒,寡言少语、城府颇深的沙和尚。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这四个人凑到一起,每天都是一出大戏。亏了白龙马不会说话,要不然,这个取经队伍就更热闹了。

    四个人,表面上是师徒,是兄弟,平时师父啊徒弟啊、哥啊弟啊的,叫着无比亲热,实则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心里是谁也不服谁,谁也看不上谁。这种尴尬的关系,这种让人喜欢又无法全心投入、恨又不能离它而去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官场职场,我们再也找不着第二个了。

    师徒四人,性格各异,矛盾重重,西天几时能到?这个时候最着急的不是唐僧,也不是孙悟空,而是取经计划的“总指挥”——观音菩萨。取经路上山高水险,虎豹妖魔遍地,这并不可怕,孙悟空等人神通广大,而且关键时刻观音还会亲自出面帮忙。但是,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的,如果取经队伍起了内哄,师徒几个明争暗斗,离心离德,那经肯定是取不成的。

    如何保证取经队伍的团结稳定呢?改变他们的性格,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矛盾,肯定是不可能的了。苦口婆心地劝解他们,让他们相亲相爱,更是难上加难。接下来的《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一回,便是观音菩萨对这一问题的完美解决。观音菩萨,不愧是官场高手,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则是其权谋手腕的又一次完美展现。

    师徒四人聚齐,过了八百里流沙河,继续向西行。“四圣试禅心”这一回的开头,作者安排了师徒四人间的一段对话,展现了取经队伍的现状。

    正走处,不觉天晚,唐僧就说:“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那里安歇?”

    孙悟空听说,立刻用教训的口吻对唐僧说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那里安歇,何也?”

    这时,八戒开始抱怨行李重,说孙猴子,你走路倒轻巧,哪管别人死活,我老猪一路挑着这么重的行李,老大难挨。须是寻个人家,一则化些茶饭,二则养养精神,才是个道理。大家看,猪八戒就是比孙悟空会说话。他的话既是应承了师父,表明唐僧说的有道理,又说出自己的功劳,他挑着行李,是很重的。

    这时,猴子又开始唱高调,数落猪八戒:“呆子,你这般言语,似有报怨之心。还象在高老庄,倚懒不求福的自在,恐不能也。既是秉正沙门,须是要吃辛受苦,才做得徒弟哩。”

    猪八戒继续抱怨,说行李有多重你知道吗。孙悟空就说,你和我说这些没用,我只管师父好歹,你和沙僧则负责行李马匹。若是怠慢了些,孤拐(脚脖子)上先是一顿粗棍。

    大家要注意啊,观音只是把他们三个拉进取经队伍,让他们做取经人的徒弟,而具体的职责分工,观音并没有交待。孙悟空这句话,就是仗着自己的本事和大师兄的资历,对取经成员的职责进行了划分。而且,若是猪八戒和沙和尚表现不好,孙悟空还可以惩罚他们,他俨然已成了取经队伍的总负责人。此时的猴子,不但有了政治头脑,会察看官场大局,还学会了具体的队伍管理,这可比他做弼马温时强多了。

    接下来,圆滑世故的八戒先是认怂,说:“哥啊,不要说打,打就是以力欺人。”接着,又奉承孙悟空:“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你是定不肯挑。”然后又委婉地提出解决方案:“但师父骑的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弟兄之情。”

    孙悟空就说,这马不是凡马,是龙马,它只负责驮师父,“这个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

    大家要注意,之前的沙和尚一直在后面默默走路,默默听他们争辩,他自己一句话也没说。直到听说这马是个龙马,才开口问猴子:“哥哥,真个是龙么?”八戒听了也不信,说龙马怎么走的这么慢。猴子就说,我让它走快了给你们看看,说着便摇了摇铁棒,白龙马吓得四蹄如飞,蹿了出去。唐僧手软勒不住,只能任它一路狂奔。那马奔上山崖,才慢慢停了下来。

    大家看看,这三个徒弟哪像个徒弟的样子?他们心里对唐僧哪儿有一点尊重?他们这不是在戏耍唐僧吗?马蹿出去了,他们也不管师父死活,要是唐僧摔下来怎么办?等他们三个追上唐僧,沙和尚还不怀好意地问了一句:“师父不曾跌下马来么?”这个沙和尚真是不讨人喜欢。

    【三】

    这时,前面出现了一座大庄院,唐僧说要去投宿。孙悟空抬眼观瞧,“见那半空中庆云笼罩,瑞霭遮盈,情知定是佛仙点化,他却不敢泄漏天机,只道:好,好,好!我们借宿去来。”这个孙悟空也是一肚子坏水儿,明知这座庄院有猫腻,也不给师父、师弟们提个醒儿。在官场上啊,谁能靠得住谁?师父靠不住,徒弟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师徒几人在庄院门口等了半天也不见人出来,猴子急了,就跳进门去偷看。只见“两边金漆柱上,贴着一幅大红纸的春联,上写着: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小院春”这三个字,作者是在告诉我们,这回书的主题便是“春色”。

    这时,“走出一个半老不老的妇人来,娇声问道:是什么人,擅入我寡妇之门?”这老妇人的话,显得很反常。若是正常的寡妇人家,怕生人进来受欺负,还要刻意隐瞒,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寡妇之门”,而这个老妇人倒自己主动说出来了。她说给唐僧四人听,就是在引诱他们上钩。结果,猪八戒就“饧眼偷看”这老妇人的打扮。她虽徐娘半老,却仍是“脂粉不施犹自美,风流还似少年才”,这庄院里的“春色”已然让八戒动心。

    将四人邀入厅房,妇人便直奔主题,我寡妇有三个女儿,意欲坐山招夫,正好你们师徒四人,配我们母女三人,不知尊意如何。唐僧听了便“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那妇人又接着说,她家有良田千顷,牛羊无数。“家下有八九年用不着的米谷,十来年穿不着的绫罗,一生有使不着的金银”。那唐僧“也只是如痴如蠢,默默无言”。那妇人又进一步,介绍起母女的情况来,我四十五岁,大女儿二十岁,二女儿十八岁,小女儿十六岁,她们读过书,识过字,“料想也配得过列位长老”。唐僧“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

    看师父不说话,一旁的八戒可坐不住了。

    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走上前,扯了师父一把道:“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

    唐僧猛抬头,咄的一声,喝退了八戒道:“你这个孽畜!我们是个出家人,岂以富贵动心,美色留意,成得个什么道理!”客观地说,对富贵美色,唐僧确实没有动心。

    妇人见唐僧不肯,就说,把你的徒弟留下一个也行。“你就是受了戒,发了愿,永不还俗,好道你手下人,我家也招得一个。”师父经受住了考验,菩萨就开始考验他三个徒弟。于是,唐僧叫孙悟空留下,猴子说“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教八戒在这里罢。”这个孙悟空真坏,本来他已看出这家庄院有问题,到这个时候也该明白菩萨们是在考验他们,他自己表示一下西去的决心就得了,非要把猪八戒推出来,这不明摆着是在坑他的师弟吗?

    猪八戒听猴子这么说,只推说“大家从长计较”,心头却是美滋滋的。唐僧又叫沙和尚留下,结果,沙和尚当即慷慨陈词了一番:

    你看师父说的话。弟子蒙菩萨劝化,受了戒行,等候师父。自蒙师父收了我,又承教诲,跟着师父还不上两月,更不曾进得半分功果,怎敢图此富贵!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此欺心之事。

    沙和尚啊,不愧是曾在玉帝身边工作过的卷帘大将,人家是见过大场面的。不像孙悟空,到底是个草根出身,“不晓得干那般事”,这话真是粗俗不堪。老沙的话,既表了西去的决心,奉承了师父,同时又显得谦恭有礼、虚心谨慎,简直完美得无法挑剔,完美得不禁让人去怀疑其说话的动机。大家都知道,官场上的话,越是说得慷慨激昂、义正辞严,那它就离真相越远,沙和尚的话显然不是真心话。

    师徒几个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把猪八戒留下,孙悟空与沙和尚还对老猪挖苦嘲讽了一番。那呆子就反驳:“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哪个不要如此?” 猪八戒说的确实是大实话,只是他太老实了,从来不会遮掩,结果被人玩弄,当作了出头鸟。

    那呆子忽略了种种可疑之处,终于中了招,跳进了圈套。这一切皆是因为老猪太好色了,太贪图富贵了。其实,现实中的骗子,并不是他们有多高明,而是因为他们拿出了别人最想要的东西来做诱饵。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那妇人把猪八戒带进了深宅大院,却欣赏里面的“春色”。丈母娘发愁应该把哪个女儿许给猪八戒,这呆子淫心紊乱,色胆纵横,说三个姐姐都想要。他还吹嘘说:“幼年间也曾学得个熬战之法,管情一个个伏侍得他欢喜。”接下来,菩萨们决定戏耍他一番,让他吃吃苦头。于是撞天婚选择,结果他一个姐姐也没捞到。呆子不甘心,竟然说连丈母娘也想要,可见他是饥渴到何种程度。最后,可怜的老猪被菩萨用绳子紧紧绑住,疼痛难禁,在树上吊了一夜。菩萨们临走,留下一个简帖儿,以示警告:

    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原来是观音菩萨请来黎山老母和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一起设了这么一个局来考验他们。从结果来看,唐僧过关了,因为他“有德还无俗”。八戒当然没过关,因为他“无禅更有凡”。孙悟空和沙和尚呢,菩萨却没有说明,因为他二人虽然没被抓着什么把柄,但心里是怎么想的,谁知道呢?

    那猪八戒受了一夜的苦,看了菩萨留下的简帖,更是羞愧难当。沙和尚还在一旁取笑:“二哥有这般好处哩,感得四位菩萨来与你做亲!”八戒受了这样的羞辱和苦楚,再不敢三心二意,表示:“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就是累折骨头,也要随师父西域去也。”

    “四圣试禅心”,表面上是对师徒四人的考验,最后,猪八戒好色之心不改、取经之心不坚而遭到惩罚。而实际上呢,观音此举更重要的目的,乃是对他们四人进行敲打和警告,其用意是在稳定取经队伍。四人是否对美色富贵动心,倒在其次,观音的这次考验主要是想他们明白:成功到达西天,求取真经,是你们的共同需要。你们性格各异、矛盾重重,我不管;你们貌合神离、各怀鬼胎,我也不管。我只要求你们四人不散伙,一路走下去,直到西天。这样,我好向如来交差,你们也各自求个好前程。否则,到不了西天,你们几个都得玩完儿!说得难听一点,加入了取经队伍,就是上了贼船,没有了回头路。想半途而废?猪八戒的下场你们也看到了。

    观音的这次“试禅心”可谓釜底抽薪,既然他们几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凑到一起,那么,观音就在这个“共同目的”上做文章。师徒四人虽然性格依旧,矛盾依旧,但是,观音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保证了取经队伍的稳定。唐僧他们心里都明白,到达西天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为了自己的前程,他们不得不顾全大局,在此后的取经之路上,谁都没有触碰“不散伙”这个底限。(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路向西|四圣试禅心:观音稳定取经队伍的重大举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of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