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是整部书的门户,这个门户就是“有”和“无”,而核心就是“无”。
书中认为天地的起源是“无”,万物的产生是“有”,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有”和“无”两方面。“有”是有形的,可以“观其缴”;“无”是无形的,更能体现出“其妙”。“有”和“无”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都非常重要,而“无”又因为人们的忽视变得更重要,如果掌握的“无”的精髓,就掌握了“众妙”的门道。
人、物、事都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
对于人来说,肉体、外貌是外在可见,是“有”的部分;精神、文化、内涵是内在不可见的,是“无”的部分。没有具象的人的存在,精神也就无法承载;只有外内,没有内在,这个人就是“行尸走肉”。
对于物来说,比如一个杯子,“有”的部分就是杯子的外形,因为有了外形,所以被大家命名为“杯子”;“无”的部分就是杯子的中心是空的,看不到,却发挥了关键作用。试想杯子是实心的,那还是我们可以用来喝水的物体么?
对于事来说,比如说赢了一场比赛,收获了荣誉、奖励和喜悦,这是“有”的部分,大家都能看得见;但为了比赛你背后付出的努力、为此牺牲的一切是这场比赛看不到的,但却是胜利的关键。
人们看待事物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只能看到“有”。沉迷于物质享受,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对背后的危机与风险视而不见。
竞争中非赢即输对思想,想方设法把对方打倒、干掉,以此获得胜利。结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树敌无数,失去的更多。
第二层面,能同时看到“有”和“无”。即注重物质文明,又注重精神文明。这就是一个高级的思维水平,叫“玄”。
中国文化就讲究“中庸”之道,就是阴阳的相辅相成,得失的相互交织,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最终达到双向奔赴。
第三层面,能看到“无”更有作用。这个层面不是否定“有”的作用,而是“有”的作用显而易见,人要克服思维惯性才能看到“无”。基于此,才更加突出“无”的重要性。
得失观很形象的说明了这点,当你实实在在的获得了,其实也埋下了失去的伏笔,只是当下你被眼前的“有”给蒙蔽了,看不到失去了的“无”的东西;而当你经受实实在在的“失去”时,你也正在获得,只要你能用心去体会,会发现获得的比失去的更有价值。这种重视“无”的得失观,能让你在得意时不骄傲自满,危险时刻存在;失意时不悲观失望,希望就在身边。这就是更高的思维水平,叫“玄之又玄”,可以打开“众妙之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