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二人正聊着,一名僮子进来,说有一白发老先生来访。
莫非是仙师老子从函谷关谈道回来了?庄子和蔺且赶忙迎出门来,原来是秦国的隐士秦佚。
却说那日老子与庄子相别后,在函谷关应尹喜之邀,写下《道德经》五千言,然后独自骑牛出函谷关向西而去。
老子的先祖是西周史官,函谷关以西的关中之地本是西周的王畿,周幽王之乱时,镐京被犬戎攻破,被洗劫一空。关中残破,不得己周平王东迁,老子的先祖也随周平王离开祖居之地,到了洛水之滨。老子西游之时的关中,己是秦国之地。
老子在祖居之地安顿下来,常与秦佚交游,也收了一些弟子,讲述大道之意,奈何关中经幽王之乱后,文化凋零,能语大道者几无一人,幸好有一个秦佚,秦佚曾东游诸国,颇能解老子之道。
这一年冬天,老子偶感风寒,因年老体衰,竟一病不起,拖至次年初春,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含笑而去。
消息传来,秦佚前去吊唁,哭了几声就出来了。老子的弟子带着怨怒的口气说道:“您不是我们先生最好的朋友吗?”言下之意,如果是好朋友,吊唁的礼数怎么这么简单呢?
秦佚答道:“是啊!”
弟子责备道:“您这样吊唁他,也太不知礼了吧?”
秦佚说:“我原来以为你们跟随老子,一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了,但现在知道还没有。我进去吊唁,看见有老年人在哭,像哭自己的孩子,有少年人在哭,像哭自己的母亲。你们哭成这样,一定有哭不由衷的地方。你们这样做是逃避自然,违背真实,忘记了人的本性是什么。这样的行为,古代得道的人称之为:把自然颠倒了。你的老师偶然来到世间,又偶然离开人间,是顺命而死。安于时机并且顺应变化,哀乐就不能进入胸中。古代得道的人称此为:把颠倒的自然倒转回来了。”
不久之后秦佚东游,经过濮水,知道庄子隐居于此,就把老子归真的消息告知庄子。
庄子说:“把油脂当做柴火来烧,油脂烧尽了,火却可以无穷无尽的传下去。老子所传的道,这是就不尽的火啊!”
听了庄子的话,蔺且感慨的说:“身体这个躯壳是用来彰显生命的光辉的,既使身体朽烂,但生命的光辉可以世世代代相传,哪里有尽头呢?”
生命的光辉,根源在道。学道悟道行道,就是最好的养生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