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成长,这里是小苏的笔记本。
小时候,看过电视剧《隋唐英雄传》,剧中隋炀帝是个令人痛恨的暴君,这一印象一直持续至今,最近在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听到对于隋炀帝的真实解读,才明白自己误解了,他并没有那么“坏”。
原来,隋炀帝被称为“暴君”,只是儒家一家的说法,因为隋炀帝独断专行,过度使用社会资源,这些做法违背了儒家对于“明君”的定义,因而隋炀帝被归入“暴君”行列,由于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此隋炀帝背上了“暴君”的烙印。
回到历史现场,隋炀帝之所以独断专行,是出于政治需要,当时政治环境,许多贵族大臣喜欢议论隋炀帝的是非,这不利于隋炀帝的统治。试想一下,你作为领导,希望手下人天天议论你的是非吗?如此,你还有威信吗?手下人还会听你的吗?显然不会,因此,必须避免这类无意义的事情发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喜欢嚼舌根的人卷铺盖走人,而隋炀帝显然喜欢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铲除这类贵族。
另外,隋炀帝选择绕过正常官员任命程序,让级别低的官员参与决策,是为了加强自身集权,这在皇权社会很常见,这种做法可以避免位高权重者出现,威胁皇权地位。
关于过度或说无节制使用社会资源,实际是历史必然。选择修建大运河,是为了沟通南北和营造东都洛阳,这一切都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另一方面,远征高句丽,是为了进一步维持国家统一,消除地缘政治上的威胁,同样十分必要。后来,隋朝灭亡后,唐朝也意识到这一威胁,选择远征高句丽。
看到以上事实,你还会觉得隋炀帝是一个残暴的君主吗?
我们总喜欢得出一些是是而非的结论,觉得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如果某人不符合我们对于好人的定义,就只能归入坏人的行列。在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的当时,人们无法理解隋炀帝做法背后的意义,他们只是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隋炀帝,而隋炀帝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明君”标准,因而只能归入“暴君”一类。
不过,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还存在一种灰。而隋炀帝就属于灰度决策者,他的做法看似不合理,但在都是出于历史必然性。当时的环境,需要有人敢于站出来做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作为国家君主,在享受至高权力的同时,他清楚自身义务所在,自己需要站出来,哪怕因此背负千古骂名,历史是公正的,他相信真相不会被埋没,终会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哪怕没有也没关系,只要自己明白这是对的便足够。
后来的事实证明,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可谓千古工程,隋朝之后,其他朝代都因此受益。也许只有真正的掌权者能够理解隋炀帝的做法,但出于政治需要,他们选择缄默。但历史显然不希望继续沉默,因此通过史学家的手,让这一事实重现。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如此,我们需要回到事件现场,才能理解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才能清楚当事人为何如此做,才能理性评判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但我们通常的做法并非如此,只是在听到一些所谓事实之后,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给这件事下结论,很不负责任,往往伤人伤己。沉默是金,对于道听途说,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沉默,没有考据的话,不说不一定不会错,多说必然多错。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笔记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带给你一刻的惊喜。
题图摄影:geralt
题图授权基于:CCO协议
【惊喜一刻】
人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会面临各种矛盾,面对矛盾,有人选择妥协,有人选择对抗,前者能获得多数人的认同,但往往无所作为,后者为人诟病,但最终总能让人大吃一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