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参加了骆婧的Fortune School工作坊,探索自我、关系、财富的三个由内而外的同心圆。没想到,通过盘点财富,我竟然收获了自我认知上的宝贵礼物。
我竟然没那么穷?
第一天工作坊的作业是盘点自己(家庭)的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像很多焦虑到掉发的年轻人一样,我经常觉得自己挺穷的,买不起房养不起娃,别提财务自由,连食堂自由都没达到。会经常担心转行后如果工资降低,我会不会吃不起饭养活不了自己?
可是盘点完资产负债表,我发现我的担忧好像是多余的。我的资产竟然比我以为的要多,而且就算没工作,我也不会吃不起饭,还可以按现在的生活标准再生活一段时间。虽然买不起房等等情况依然是事实,但也远没有我想想的那么惨。
这明明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在发现了它之后,惊喜之余还有点不情愿,不想承认我没那么穷。还忍不住怀疑:这是真的吗?我算错了吧?
可是数字就在那里,如果担心自己算错了,我还可以再多算几遍。可算出来的数字就是事实啊,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当我意识到我对“我拥有的东西”产生怀疑时,我意识到了自己一个根深蒂固的模式:不管我取得了什么,都很吝啬给自己肯定,而总会觉得我做到的还不够,我还不够好,我还需要去做更多并获得更多。
成长的目的
工作坊第一天,Nancy问了一个问题:成长目的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我呆住了,我常常把成长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但竟然没想过到底为什么成长。模模糊糊的以为,成长会让我变成更好的人,拥有更好的人生。可是然后呢?做到多好才算是更好的人呢?什么样的人生是我想拥有的呢?我做到什么才能让自己满意呢?
就好像是天天说要赚钱,要财富自由,理所当然的认为钱多了就会过上“好日子”。但却不知道想通过财富自由来过上怎样的生活呢?那拥有多少财富才会让我们觉得自由呢?
一直的苦苦追求,却不知道在追求什么。只知道要走向远方,但也不知道远方是何方…
摘苹果式成长
不承认自己所拥有的+不知道我想拥有什么,构成了我的自虐式成长基调——向外看,找自己没有的,去追求,一旦拥有了,立刻转向追寻下一目标,让自己永远处于“求之不得”的状态。
就好像在苹果园里,背后背着一个筐在摘果子:抬头看着树上的满枝苹果,这个苹果好大,我想摘下来,那个苹果好红,我也想收入囊中,啊还有个苹果看起来太诱人了!可是它在那么高的树枝上,如果我能摘到那个苹果,那该多好啊?
这就好像是在赚钱上,先是想买车买房,买了之后呢,看到别人的房子更大,车子更豪,就觉得我也想要。养娃的可能更有体会,教育投入是无底洞,无论投入多少才都觉得不足够。
也好像是成长途中:觉得这个优点很光鲜,我希望自己拥有,那个技能好像很有用,我也要去学习,可是不管怎样学习和实践,都会被“优秀的同龄人”分分钟甩十几条街。就好像即使再有钱,欲望总是更快增长;给孩子找到再贵的家教或夏令营,也总觉得还可以有更厉害的……
当我们得到了原本想追求的东西时候,过了兴奋期,便会觉得这也没什么,和大牛一比差着远呢!
被忽视的苹果筐
我们摘的苹果越多,背后的苹果筐也越来越沉。这时会发现,怎么现在走几步就觉得累了?想跳起来摘高高枝头的苹果也跳不动了,估计是老了吧……
我们背上盛满了果实的苹果筐,有时也会变成我们的拖累,尤其是当我们看不到我们已经拥有了那么多苹果时。
沉重的行囊让我们每走一步都更劳累,还要担心:可不要走得太快,让背着的苹果掉落。如果苹果已经装满,就更麻烦了,这样无论怎么努力,摘完的苹果都放不进筐里了。可是又因为看不见筐已经满了,依然在不停歇地寻找,看更高的枝头上有没有更大的苹果。
不知道摘苹果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拥有了一筐苹果后,然后要做些什么。这样的话,知道筐装满了,反而是一个噩耗,因为它会抽走原本以为的目标和动力。那还不如假装自己的筐是空的,继续不断摘苹果,即使这是无用功……
苹果筐里的苹果很少被看见,也很少被珍视它的价值。摘苹果的人如果放下筐子,吃掉一些苹果,会让行囊更轻松,还会给前进提供能量。也可以把苹果种下,期待时间的力量,待一颗苹果变成一株苹果树。
钱生钱需要被“看见”
在理财中,吃掉苹果和种下苹果就好比消费和投资。投资中十分强调复利的力量,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有100块钱,7%的复利收益,十年后就会变成200块钱;如果是20%的复利收益,十年后就会变成600+块钱。可是,如果我们都看不到自己拥有的资产,或者不重视长期的力量,如何进行有效的投资?
听来可能有些可笑,谁会不知道重视自己的钱?我也以为我之前是重视的,恨不得像一直背着苹果筐一样把到手的钱看得紧紧的。可是对于如何让钱生钱,我的行为并不走心。表面看起来,我的资产配置看起来也还算丰富全面,各种风险和各种期限的都有,我也以为我在认真的理财。
现在要承认,我的资产就像是在菜市场买菜一样随便配的(微笑)。比如基金配置的十分混乱,之前还亏了两年,第三年因为市场好,莫名其妙的涨回来一些。可就算现在,我都不清楚股票基金占我总资产或者总基金的比例……就更别提各类投资的风险系数了。
现在回想一下,我当然不清楚,因为我并没有重视长期钱生钱的能力。就好像把苹果只当做一次性的消费,而没有当做种子。
成长是挖掘自己的宝藏
我的成长模式一直是“向外看”,看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好什么,再去苦哈哈的试图把自己“掰”过来。我的确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很多收获,但是经常在自我否定,每达到一个目标就会有更高标准,永远看到的是我还做得不够好。永远在追求,但是永远求不到。即使在外人看起来光鲜,但如果内心依旧是匮乏感,看起来光鲜又有什么用呢?
在成长中,坐下来看看自己的苹果筐,对我来说是真心地去肯定自己已经取得和拥有的能力和品质。首先要认可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才能去运用这些资源。
成长是把“不是”变成“是”吗?通过盘点财富,我意识到我总是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我渐渐觉得成长是去发现自己的“是”。我们就像宝藏,其实已经拥有了一切,只是自己还不知道。
大家都说想追求快乐,可是人本来就是快乐富足的,婴儿和小孩子的状态就是最好的例子。那怎么现在快乐富足变成了一个要追求的东西了呢?在去追求之前,我们先把自己变得不快乐,不富足……这让我想到零极限里的一段话:
“你已经“是”了,无法再“是”。你如何打开一扇已经开启的门?除非你想玩这个游戏,你会先把门关上,再打开。”
另外,放下筐子,对我来说,也像放下“抓住”的执念。比如看书很想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在心理团体的时候生怕错过或者忘掉老师说的话;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时候恨不得追问到底朝天……可有缘分的东西终究会回到脑海,没缘分的越用力抓住反而会越快失去。
我相信我们的灵感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在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灵感的种子,我们只是通过他人手中的一盏灯照见了我们本来就拥有的东西。成长也是一样,不是我们去追寻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而是去开发自己本以拥有的宝藏。我们本来就是富足的。
生怕“知足”会导致止步不前,可为何不先坐下来看看我拥有的东西可以帮助我怎样前行,然后坚定平稳不急不慢地走下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