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物古代文化
风流浪子?记载不详?走近金牌编剧关汉卿

风流浪子?记载不详?走近金牌编剧关汉卿

作者: 张三李四某 | 来源:发表于2018-01-30 10:20 被阅读43次

    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的名字即使不算如雷贯耳,也可谓是家喻户晓。一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蹦了几百年,可谓耳熟能详。但史书上关于这位民间艺术家的记载却极少,导致这位著名编剧的形象至今仍是支离破碎,扑朔迷离。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这支离破碎中看看,一代名家关汉卿到底是何许人也。

    风流放荡?桀骜不驯?

    这个形象来自关汉卿老师的一套曲《一枝花·不伏老》:

    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

    风流倜傥花花公子形象跃然纸上,所谓“万花丛中过”大概就是如此吧。不过这位风流客可不是一般的风流公子,他是一名全才,据他自己说:

    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打围:一般来说就是打猎,不过也有人说法是玩骨牌,“骨牌之戏有曰打围者”。

    插科:插科打诨大家应该都好理解,这里大概就是称自己伶牙俐齿极富幽默感。

    双陆:也是一种棋盘游戏。说白了这段话就是,吃喝玩乐作诗写曲样样精通,是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元末的熊梦祥在《析津志》中就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这样的男子,又常混迹于风月场所,自然是极受欢迎的,可是翻遍野史,我们的关汉卿先生竟没有一段有模有样的艳遇,好容易有个有名有姓的著名杂剧演员朱秀帘,真正有迹可循的却不过是赠诗一首,其余全靠群众臆测。对比同为知名戏曲家的汤显祖老师,不仅粉丝无数还有女粉丝为其终身不嫁投河而死,关汉卿的风流一生简直平平无奇。

    粤剧电影《关汉卿》中的关汉卿与朱秀帘

    除了风流,关汉卿老师更想表达的是自己的高傲不驯。他说: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如此豪言壮语放浪不羁,仿佛正一个热血青年,初出茅庐,天不怕地不怕。然而此时的关汉卿其实已经过了中年,而他的前半生并不顺畅:

    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头,不曾落人后。

    那时候编剧这个职业并没有如今这么吃香,三教九流里面,戏子是下九流,给戏子提供台本的编剧地位自然也不会高,吟诗作赋尚属文人娱乐,戏曲小说则完全是些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了。且读书人以治国齐家平天下为人生理想,只有不得志的才会沦落到勾栏瓦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戏院——以编剧为生,终日与戏子为伍,因此当时的关汉卿自然是没有少受冷落羞辱的。

    看到这里关汉卿老师的形象,性格跃然纸上:遭遇坎坷不得志,混迹风月徒有一身本领,但仍是倔强骄傲不肯低头,别说是像人低头,即便是岁月他也是不肯认输的: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因此为此曲取名《不伏老》。

    关汉卿经典画像,眼神倔强

    记载不详?扑朔迷离?

    关汉卿老师虽然凭借一出《窦娥冤》唱遍大江南北,百年不衰,但除了他亲笔写的《不伏老》外,其他有关他的记载可谓少之又少。比如《录鬼簿》将关汉卿老师排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一位,对他的介绍却只有一句话:“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而就在这些少之又少的记载中,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状况,从出生地到名字号,数百年来争论不休:

    出生地

    《录鬼簿》说他是大都人,也就是京城人士;《平史类编》则说:“关汉卿,解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带;乾隆时的《祁州旧志》和《祁州志》却信誓旦旦说:关汉卿来自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这样一来,关汉卿有了三个籍贯,北京人,山西人,河北人。

    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有人说了,既然大家都说不清,那我们不妨中和一下各位观点:

    “关汉卿,祁州伍仁村人(河北人),祖籍解州(山西人),重要的戏剧活动在大都(北京人),最后回到伍仁村故里,便终于此。”(常林炎:《关汉卿故里考察记》)

    生卒年

    出生地的事,算是解决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生卒年怎么办?有人认为他是金朝遗民,持此观点的,有郑振铎先生,赵万里先生等人。佐证也是有的,明朝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关汉卿,号己斋叟,大都人。金末为太医院尹,金亡不仕”。也就是说,关汉卿曾是金朝的官员,金灭亡后不在做官,改行当编剧,混迹于勾栏瓦肆。但这个说法却遭到了胡适先生的强烈反对,胡适先生说:“我们必须承认关汉卿是死在十四世纪初的人,上距金亡已七八十年,他决不是金源遗老,也决不是‘大金优谏’……不会是‘初为杂剧之始’。”而王季思孙楷等人或认为金朝灭亡时关汉卿尚算小孩或认为其出生在金灭亡之后元统一之前,总之都是否认“金朝遗老”说。

    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一时争论呈胶着状态,这可怎么是好?于是又一位学者发话了,你们呢,都没错,实际上啊,有两个关汉卿。大关汉卿出生于解州,是金朝遗老,小关汉卿呢出生于大都,是我们的伟大戏曲家,这个才是真关汉卿!这名叫冯沅君的学者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搞出了第三派,不仅解决了生卒年的问题,还解决了关于出生地点的历史争议,可谓一箭双雕。

    职业

    除了这两个争议外,关汉卿老师转行当编剧之前的职业也颇受人们关注,有人认为他是个医生,大约是意识到治病救不了大元人于是弃医从文,支持此论的资料有前文所说的《录鬼簿》;但另一批人查了半天,也没查出《录鬼簿》中的“太医院尹”是何等职位,最后终于在明抄《说集》本和孟称舜刊《酹江集》附录的《录鬼簿》中发现,“太医院尹”在此处写成“太医院户”,而太医院户正是元朝户口制度下的名称。就是说关汉卿家里有人(可能是爷爷)是做医生的,因此入了医户,可惜到了关汉卿这里医术失传,关汉卿老师为了糊口转行做了编剧。这么一说,倒也解释得通,但《录鬼簿》是元朝的,到底比明抄本早,万一不是《录鬼簿》笔误是明抄本妄自臆改呢?

    主流观点打得火热之时,有人另辟蹊径,称关汉卿是“大金优谏”。所谓优谏就是专门写讽刺戏剧给皇帝进行谏言的官员,大约类似东方朔所扮演的角色。但很遗憾,这一非主流观点并未得到大家的认同。

    名,字,号

    争论到最后人们发现,关汉卿的名字也不对啊,《录鬼簿》中说:“关汉卿,号己斋叟。”有的版本又记录为“号已斋叟”《析津志·名宦传》则说 “关一斋,字汉卿。 ” 还有人说他名灿,号一斋。那他到底是名灿还是名汉卿呢?号一斋还是已斋还是己斋呢?

    总结下来,关汉卿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即便受尽冷眼也依然不卑不亢,端的是一份文人傲骨。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浑身是迷的人,出生地,生卒年,家世,名字号几百年来众说纷纭,无有定论。他的个人情感,仕途遭遇都无从记载,唯一留下来的就是他的作品:今天已知的关汉卿的杂剧本有67部,现存18部,小令现存的有40多首,套数(即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十多首。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爱情剧有《救风尘》《拜月亭》;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无一不是经典。

    无论是和自己的作品还是自己的同行比起来,关汉卿的一生都可谓乏善可陈。或许换今天他就是一个用心治学,尽心写作的工作狂,以至于当人们在记录他的时候记下的都是他的作品,而无暇顾及他的八卦,甚至连他的生平也是你一言我一语,到最后发现,他到底叫啥来着?这对于研究关汉卿的人来说也许并不算一件好事,相关记载的贫乏迫使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他的作品上,但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以作品流芳百世而非绯闻轶事未尝不是一种幸运。“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的关汉卿若泉下有知,也应当倍感欣慰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流浪子?记载不详?走近金牌编剧关汉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yf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