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最后一天,按道理是应该写一写月度总结。然而脑子僵掉了,不记得这个月有什么事情可以拿出来说,也不清楚要怎么叙述这些事情,经历了十月一场莫名其妙的小病和一些莫名其妙的事件之后,感觉很多感觉都模糊地理不出情感来。
对世界的理解力,对个人生活的许多感知和预判,都明显已经在迅速变换的人生课题中变得不够用。个人机能赶不上这世界变化的速度,所以趁着一个不忙碌的十一月安安静静地进行心理建设,实现自我升级,至于其它的相关问题,一时间解决不了的,只好在脑子里一边等待时机,一边酝酿准备。
十一月,周遭世界发生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事件,大的方面来说,譬如美国大选,人民币暴跌,以及昨天的重大飞机失事事件。
小的来说,譬如关注的一些朋友圈热点:
《新世相》六天内做了一个关注量达到6亿人的营销活动,尽管我的一个同事评价说这种小的市场营销案例根本没什么谈论的必要,我觉得可能我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吧,我们这种已经实现宇宙级品牌效应的公司,大概要有更高大上的活动才能匹配;
林丹在谢杏芳怀孕期间出轨了,舆论哗然。然后朋友圈掀起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出轨、婚姻和爱情的讨论,然后,最近一个女生因为未婚夫婚前出轨而自杀,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为这段感情画上了句号。拼了性命的爱情,看一眼都不忍。愿逝者安息,也愿活着的男男女女,接受感情里的变数,无论遭遇怎样的背叛或分离或绝望,不要轻易堵上自己的性命。这辈子没有任何人值得你拿性命与之交易,而人只要活着,就总能遇上好事发生。那一刻过不去的坎,下一秒,可能就化为浮云,请千万要相信。
上海在前天傍晚发布了房地产新规,而且宣布立即马上执行,几乎不留喘息时间。一夜之间二套房或者其他城市有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的首付比例一夜之间提升到70%。房地产一夜之间迅速降温。朋友圈倒是没有太多声响,微信群里有一些讨论,只是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新规出来之后对自己购房的影响。没有人过多评价这样一条不给人留存喘息机会的政策,算不算得上是朝令夕改的表现?
然后,今天一天朋友圈只有一桩关于罗一笑小朋友患病,其父写文筹款的微信转发。从早上的大批量爱心传递,到几个小时之后的剧情反转,再到今天各大微信号对这起事件的口诛笔伐,也算是网络社会这个月一次非常精彩而迅速的事件。
……生而为人,且为人二十年有余,理当对很多事情见怪不怪。但我还是常常发现自己,看不懂当下这个世界。
很多我认为理应如何的道理,并没有在现实中发生。理应在现实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冲撞,尤其是在一个群体性事件中,有时候起承转合隐藏在了看不见的混乱局面里,一个不小心,一桩理应维持某个状态的小事件,就爆发成了网络社会中的一场狂欢。我至今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这种事情,只好在每次这样面对这些状况的时候,特别提醒自己,不要站得太近。
在这个人人都能发言,人人都能被看到的时代,有时候我真的觉得,周遭太嘈杂了,太拥挤了。有时候,这些从四面八方冲过来的声音,根本既无用也不是你原本想要听到看到的东西,可是它们挤占了你的感官空间,消磨了你的时间,然后,甚至都让你忘了你原本在寻找的是什么样的信息。
互联网,这张巨大到无所不包、无孔不入的网,是不是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前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可能看到的景况,可似乎也同时,意外地让我们常常置身于某个更为封闭可怕的狭窄空间,并让我们误以为那就是,全世界。

不知道为什么,尽管上述这些所有事件都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我也没有过多参与它们的争论,可就是让我觉得,好累。
好累啊。每天怎么会有这么多争吵的声音,这么多事件值得在网络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辩出个你赢我输呢?今天咪蒙吵赢了,明天段子总结到位了,朋友圈里站战队,似乎全都是自己家里事儿一样。
如果说,写公众号的写手有不写字会死,不吐槽会挂的奇葩症,那就让他们爱写写,爱啰嗦了去。但是,朋友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所有人都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有了一个想当写手,想当评论家的梦,一心想要在每一桩热点事件里抢沙发,抢关注点,赢得更多人的刮目相看?
就我们这些过着平凡生活每天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画PPT对数据写程序的人,为什么每次都这么热情地投入到网络舆论的混战之中呢?所有的态度和观点,都一定要拿出来站个队,跟周围的人分不出蓝红阵营,点赞支持的,拉黑反对的,才算是度过有意义的一天吗?
想说,写完这么大一段,我都已经累到半死不活了。突然想起前段时间一个很搞笑的段子:为什么要谈恋爱?是手机不好玩?还是淘宝购物车清空了?
搞笑是因为,这段子如此尖酸刻薄地刻画了现代社会的生活现状:一部分的我们活在虚拟世界,甚至把虚拟世界的事物看待地比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更加认真、更加投入、更加用心。
我甚至怀疑,我们一部分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是不是已经由虚拟世界所决定了?
如果只是一部分认知由虚拟世界所决定,可能都还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会不会,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被虚拟世界所绑架了呢?
当你的朋友圈都只在关注一桩原本你并不关心的事件之时,当你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社交媒体时,当自媒体们迎合社会媒体的关注需求而将他们的关注点再次聚焦在一两件极端事件之上时。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

有时候吧,我甚至很怀疑我们现在是否还能轻易跟一个陌生人成为朋友:很可能他拥有跟你完全不一样的朋友圈,在他的朋友圈里可能关注的是金融股票,而你的朋友圈里关注的是房地产,于是你们可能认识之后根本找不到共同话题可以聊。
而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吧,简直就是太可怕了。天知道他们的人生都经历了些什么?天知道你应该从哪个地方切入去跟他交流?天知道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没有心理疾病,有没有城市孤独症,身边有没有值得你挖掘的资源?……天哪,这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简直就像是这个社会中的武林高手——深不可测。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离开了社交网络,我真的已经不确定还能往前走多远。这件事就是这么随便一想吧,都觉得不寒而栗。
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我不想在今天晚上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现在此刻,我只是觉得这个世界太吵了。所以,我下班尽早回到家,吃一点简单的水果当晚饭,写一段总结个人十一月生活的文字,然后,安安静静地看书。
我要跟这个世界保持一定距离,因为起码现在此刻,它太乱太吵的模样,真的不是我想要。
Good Nigh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