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经文诠释16)

浅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经文诠释16)

作者: 南无韦陀菩萨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13:22 被阅读67次

浅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经文诠释16)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这是最后一个,前面描述的是有无量无数的法王子,“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佛土。什么叫佛土?就是一个佛陀教化的区域、范围叫佛土,所以一个佛土的范围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这里面有“百亿日月”,这三千大世界包括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我们看的日月有百亿之多,你看一个佛土的范围大不大?太大了,可以说叫广大无边。那么,在这一个佛土里边,现在就居住着世间的诸法王子,有多少?“六十二恒河沙数”,这也是比喻,无量无边,恒河沙太多了,所以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法王子,他就现住我们这个佛土,所以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佛菩萨是很多的,只是我们不认识,因为他遍入六道。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凡圣同居土,这里面有凡夫也有圣人,只是你不知道,你当面错过,反正见了也不认识。

这些法王子“修法垂范”,他自身也修行法门。“垂范”就是给我们做榜样,光说不修那怎么行?所以说你要想劝导别人,你自己要做榜样,要好好修,你修好了才能劝导别人,修法垂范很重要!然后才能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因为你有方便智慧才能随顺众生,换句话说,随顺众生需要方便智慧。要不然你这一随顺,你就完了,你就进去了,众生就把你拉下水去了,还啥随顺?所以随顺众生必须要有方便智慧,你要有修法垂范的能力才可以。

“各各不同”,因为方便智慧,当然各各不同。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所以就需要不同的法门。“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就是观音菩萨说他所得的圆通本根,也就是他证悟圆通是从哪里开始的?耳根,本根。他依止修行的法门就叫本根,是依于耳根,这个耳根就是观音菩萨最初下手的一个方便法门。所以“发妙耳门”,就是耳根门,从耳根门开始的。“妙”,由一根而摄六根,然后六根圆通,妙不妙?很妙,所以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修法垂范。

观音菩萨当年在南海,就观听潮起潮落,由耳根入倾听自己的心声,他发现这些潮起潮落无非都是自己的心声,再慢慢地这些音声都全部消亡,然后才能六根圆通。

“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这句话在《法华经》里面有体现,这句话讲的大小相容,无论多大多小都相容,也就是芥子纳须弥。一种芥子,一种草,芥草,芥草上面结的那个籽,黑色的很小,比油菜籽还小。在那么小的一个籽里面,能够容纳须弥山。这是讲的大小相济,多少互容。为什么大小互容?因为他没有分别,身心世界是一体的,没有分别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互容?就是因为我们分别心太重了,你是你,我是我,这个大那个小,有分别心,所以就不能够互容,而且还不能够互入。

当你把分别打破,必须要达到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行。就是说破了分别的我执,然后还要破分别的法执,这个时候才能达到这一步,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达到大小相济,多少互容,可以互容互入,所以“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他的身心世界都融为一体了,当然就可以互入,可以相济相入。所以“能令众生”,就可以让众生,“持我名号”,持观音名号,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沙诸法王子”的这个名号,“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是一样的。为什么一样?因为观音菩萨达到了那种圆通境界,他的身心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当然我们现在凡夫是体会不到的,那怎么可能呢?我只是相信观音菩萨说的话,观音菩萨可不会骗我们,但是你做不到。你怎么才能做得到?你怎么能有这个体会?你至少得要到根,必须把动结和静结破了,到了根的时候,根现前,就是闻性现前的时候,就有体会了。虽然你没做到,那时候还做不到,但是你有体会了,你体会到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我前面只是相信观音菩萨说的话,那个相信只是情感上的,因为我恭敬信奉观音菩萨,当然从情感上我就信他的话,但是从理性上还是接受不了。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接受:这是真的!

《金刚经》也有类似讲的:你供养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供养布施,那不如持《金刚经》一句偈,供养一句偈的功德就比那个功德还要大。如果你没到那一步,你做不到,也体会不到。所以我们就通过这个耳根法门,慢慢地去倾听自己的心声来契悟闻性,你就能够体会到了。

“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世尊,我这个名号(观音菩萨这个名号),与六十二恒河沙名号无异。“无异”就是没有差别的,是相同的。为什么呢?“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我通过修习耳根法门得到了真正的圆通境界。其实不光是观音菩萨,就是所有菩萨,只要达到真圆通境界,都是一样的。这一段是观音菩萨自述修圆通,然后证悟圆通之后所显现的功德,你持他的名号,修习他的耳根法门,也能得到这种境界。他就给我们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心。

最后一句是总结,【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施无畏力”,“施”就是布施,布施无畏。“无畏”就是让你远离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福备众生”就是来赐福给众生。

下面就到了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这是观音菩萨证悟圆通之后,开显的第三种妙用。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世尊,同时我又获得圆通境界,“修证无上道”,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又获得了四种不可思议,“无作妙德”。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是“无作”。“无作”就是无能作无所作。没有能所当然就叫“无作”,没有来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能作无所作,所以叫“无作”。因为它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所以叫“不思议”,不可思不可议。“思”就是思考,不可想象,不是想出来的。圆通本根不是想出来的,是想不出来,想都是妄想,不是想出来的。“议”是议论,不可说,不是说出来的,说了没有用,而是修证出来的,通过深修耳根法门修证出来的,所以叫不可思议。

当你达到破了根结,你就有体会了,那个就是“无作”。破了根结,就是无能无所,就是破我执证我空,这个就是无作境界。你想体会无作境界,必须破根结,破前三根,动结、静结、根结,破了这三结才能达到无作的境界。无作的境界称为“妙德”,不动心念,如如不动,又能够教化众生,妙不妙?妙。说了这么多又无能说无所说,妙不妙?妙。这就是他非常殊胜、非常美妙、非常微妙的功德。这都是修证到圆通境界所开显的。

哪四种呢?下面分开说。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这是第一个,就是从身体上,观音菩萨通过修习圆通,证悟圆通之后,显现的身体上的功德。头,有那么多头,“八万四千烁迦啰首”,“首”是头。“臂”,就是手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再说“目”,就是眼睛,是“八万四千清净宝目”。这都是从身体上讲得,就是从身体上显现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千手千眼菩萨就这么来的。大家想想,他怎么会千手千眼?我们怎么不能?我们就是两个手,还没把两个手管好。就两只眼睛,就两只眼睛还没看好。就一个头,还没把头弄好,所以,这就是不可思议。 

下面我们具体看,“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这个“妙妙”,两个妙,第一个“妙”讲殊胜的、微妙的观照,观照之至。《心经》上有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指那个照见,“妙”就是指的照见,照见的能力,照见之力,非常微妙,非常美妙,力量很大。为什么美妙?妙在什么地方?能照见五蕴皆空,妙不妙?太妙了。为什么现在我们不妙?因为你现在还没学会,方法还没学会,原理还没弄清楚,就不妙。你见的都是烦恼,看的都是妄想,满脑子妄想,就不妙了,怎么妙?整天那么多妄想就不妙了,就乱了,不但不妙还乱套了。

你想妙就要从耳根入手,然后慢慢地反闻,反闻就是观照,反闻闻自性才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多妙,就这么一个反闻,就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太妙了。第二个“妙”指的什么呢?照见五蕴皆空,我空可以照破我执,到我空就是这个“妙”,可以破我执,证我空,妙不妙?妙。不但可以破我执,还可以破法执,证法空,太妙了。一个是能证,一个所证,前面那个“妙”是讲得能证,后面这个“妙”是讲得所证。

“妙妙闻心”,“闻心”就是指的我们下手的功夫,你想获得这个“妙”,想体会这个“妙”,从哪里开始?“闻心”。“闻”就是听闻,耳根的闻性。耳根的闻性叫反,反回来,六根旋复,反回来来看、来观听我们的心。你就发现一切音声皆是我们的心声,“南无观世音菩萨”这都是我们的心声,都是我们心发出来的,不是我们嘴巴发出来的,也不是外来的,这就叫“闻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经文诠释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ku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