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的文章“面对这样的求助怎么办?”(见下方链接)中,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初二男生,因厌学,每天呆在自己房间睡觉、玩手机。不和家长见面说话,饭都让放在门口,家长离开后才端进房间吃。房间已两个多月没打扫,臭味扑鼻。求助于老师,老师叫学生到家中看望并说都很想念他,而他却不见。老师曾亲自上门,他门也不开。家长因走投无路而找咨询师,要求上门服务。
透过这个案例,再次发现亲子关系问题真的是一个大问题,李老师曾说过,在他的门诊上亲子关系问题超过三分之一,不足二分之一,这个比例确实不容小觑。
下面,把李老师在心理咨询师实操课上所讲的亲子关系方面的内容,做一下梳理和整理,希望能给家长们一点启示。
孩子的问题是谁的问题?
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
从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到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再到孩子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再到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依次形成的四个假说。
“孩子的问题是谁的问题”四个假说科学的方法是“假设—理论-实践”,当在实践中出现问题时,需要再回到假设,由此依次出现了以上四个假设。随着假设的改变,使得解决亲子问题的方法可操作性更强,也更有效果。
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吗?显然,孩子的问题并不是生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教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父母的我们不会忘记孩子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的可爱模样,也不会忘记孩子在长大过程中带给我们的各种喜悦。
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吗?为人父母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职业,也是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就上岗的职业,绝大多数父母也是尽力在以自己知道的方式履行着为人父母的职责。如果把孩子的问题都归结为父母的问题,会令家长生出深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当把孩子的问题归结为关系的问题时,会使亲子关系问题的解决更具可操作性。孩子出了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家长的问题,是夫、妻、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因此,不要去攻击人,而是去改变关系。
当把孩子的问题归结为成长的问题时,能给予家长和孩子以通过自身成长来促进改变的力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因为孩子需要成长、家长需要成长、家庭需要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成长。
无论是关系的改变,还是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父母、特别是母亲先付诸行动。
在关系的改变方面,父亲、母亲、孩子应呈等边三角关系。如果母亲离孩子太近,会使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过于纠缠,而父亲却被边缘化。此时,母亲应该努力远离,与孩子建立起边界感,给孩子松绑,把成长所需的空间还给孩子。
母与子太近,父亲被边缘化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等边三角形对为人父母者,李老师给出了以下警告:
只要孩子能做到的,坚决别替他做!只要孩子做不到的,要坚决去帮他做!
为人父母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哪些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是孩子做不到的?
家长还要明确:很多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如同我们养一盆花,如果不停浇水、施肥,处处小心呵护,因担心太阳把它晒坏,甚至不敢放在阳光下,这种处处小心、时时担心只会导致花儿日渐枯萎。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是父母做了什么,而是父母不做什么”,这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深思。
李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过的一个问题是: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爱不是口头说说、心里想想,而是要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上,包括陪陪+夸夸+亲亲+抱抱。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到: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写到:
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离不开“爱”这一大前提。为人父母的我们,应该学会真正的爱,更好的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职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