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诗词】
八位简友的佳作,点击原文品读
原文:《在十月为你写诗》
作者:河湟之畔
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最崇拜的诗人是海子,所以写作上时常有模仿海子诗歌的痕迹。写着写着发现,海子离我太遥远,如天上的月亮照耀大地的萤火。但这不妨碍我的追逐和热爱。但是写作上逐渐离海子的远方越来越远,逐渐走向自己的灵魂,单薄的,但真实的灵魂。
这首诗歌语言也有海子的痕迹:荒凉、田野、村庄。看了简介,作者对于海子的诗歌也是十分钟情。
我想说的是就文本风格的写作的一些想法。
宝马配英雄,英雄爱美人。人们都是追求美好的,在我们很多人眼中,海子的诗歌甚至海子这个人和他的故事,就是美好的东西。
会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精神向往。所以从思想反映到写作上,就会有追随的倾向,或刻意为之,或不经意。
有人认为模仿是一种不太好的行为,我认为这是很积极的一件事。这世间大半存在本就充满复刻和模仿,学习是模仿,做事是模仿,活着更是模仿。
所有创新无一例外都是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灵光一闪的慰藉。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不是天才的诗歌写作者,多一些阅读和模仿是极好的,在这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分离梦与现实,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归宿。
就像你去学习一项技能,对于基本的技巧和操作,最好的掌握方式就是模仿,等你熟练掌握之后,才有更多的创新和延伸空间,你终将走出一条不同的,属于自己的路。
当然也不是一味无脑模仿,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体悟之间的不同,找出真实的自己,进而从借鉴对象的壳中破茧而出,长出新的美丽的自己。
从作者的这首诗歌中,我读出了属于作者自己的情感。这份爱沐浴着海子的风,行走在真实的土地上。没有海子诗歌中的那份迷人的郁,却有着自己热烈的怅惘和淡淡的向往。
原文:《黑鸟》
作者:是俣
看到图片,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明明是只乌鸦,为什么标题却用黑鸟两个字?可能跟作者的心境有关吧。或许这首诗歌只是在写看到这只鸟引发的感官体验,我读到的或许有所出入。
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传说。唐代往后,乌鸦在国人的眼中是不详的征兆,是衰亡的代名词。这是一个文化背景的衬托。
再看现实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思想超越常人,行为也超越世俗。往往会被作为人中异类来看待。然而面对异样的眼光,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换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这个人个性鲜明,不合群。这跟乌鸦不被待见是雷同的。
作者在诗中有一句:“南山的冷窟里,再也开采不出来的炭火。”我想这也正是这类人带给外界的感官写照。
这类人可能愤世嫉俗,可能胸有丘壑,可能孤独,无人能与之通达内心。他们总是那么与众不同又出类拔萃,让人羡慕又嫉妒。他们总是在人群中逆流而行,他们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和体会的骄傲、梦想——白羽洒湿黑羽。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历史上的人物,譬如屈原,譬如yesu......他们在当时都是这样的一只“黑鸟”,而于后世,却被敬仰传唱。
解读可能明显是跟这首诗的实际表达范围脱离的,但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只“黑鸟”的赞美,这也就够了。推荐给大家阅读。
原文:《唤醒一滴汗水》
作者:叶羽潇
汗水谁都可以有,运动、温度都可以带来。但是可能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汗水进一步的意义。叶羽潇这篇我认为是做到了。
首先看标题。汗水是没有生命的,但却被赋予了可以被唤醒的行为接受能力。那么就说明在作者诗歌里,汗水是拥有生命意义的,或者喻指汗水背后的行为。
看第一首,从落到泥土里的汗水为喻像,通过对比不能掉落到泥土里的汗水,辩证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唤醒这滴汗水,就是唤醒对生活的热爱与行为。
看第二首,用汗水寻找幸福是基调。不劳而获总是存在的,但谁也不能依靠这种“运气”安度一生。人终归还是要在劳作中活着,在劳作中慢慢死去。这可能就是生而为人的本质吧。
看第三首,依然是在诠释活着的本质。当我们通过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我们会感到无比满足,这些成就会带给我们暂时的收获,但是满足之后,还是要接着赶路。
看第四首,将人的生活行为结果与汗水进行倒置式的关联融合,写得很是精彩。赞美过后,指向的依然是生活的本质——幸福与压力同在共生,相互成就。
最后一首,可以看作对全篇的一个总结。唤醒了汗水,就是唤醒了以梦为马的马,就是唤醒了与之同行的幸福和负重前行的脚步。
最后就可以这么理解,汗水就是一种良好的生活精神,纵使充满酸甜苦辣,也日夜兼程从不放弃。
粗粗解读,领会有限,推荐给大家共同阅读。
原文:《赶潮》
作者:Writer时行
我不知道看图写诗具体从什么时间开始,以前有跟人讨论过看图写诗的创作价值,有的认为看图写诗,让创作在搭好的框架上进行,失去了诗歌来自生活的底色。我认为也不能一概而论。
摄像的对象本就来自于生活,是时光、生活的共同缩影,以此为参考进行创作也未尝不可。
作者的这首诗歌,以图片内容为创作出发点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而与生活有了关联,我感觉是不错的。
第一首,描写黄昏的绚烂景色,抒发了心中的浪漫主义情感,读来很灵动;
第二首,着重营造图片带来的意境,想象丰富,内心与图片情景有不错的自然衔接;
第三首,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对话,穿越时空,表达对少年的向往和怀念;
第四首,很现实的一首。为了生存,沙蟹钻进沙子里面,失去了“远方和大海”,我们的梦想于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第五首,现实的残酷让人怅然;
第六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时我们离梦想仅一步之遥,却谬以千里;
第七首,这首没读出具体的意义。个人观点,赶海收获与敌人首级之间,不论是意像还是性质跨度是否太大,关联有些牵强;
第八首,这首很有意思,可以理解为某种坚定的原则,也可以跳出诗歌之外,读到人性普遍的占有欲;
最后一首,这首营造的意境与卞之琳那首《断章》有异曲同工。但是结局上,作者选择了戏剧性的情景,中间也就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这鱼缸开裂的原因是什么?我还没想明白。
原文:《南方•北方》
作者:颜娜诗
关于北方和南方,我也是感受很深。记得当初之所以放弃北方的疆场来到南方打拼,也是因为一段持续多年的情感。如今老夫老妻,回头看看也是人生最美好的几件事之一。
作者笔下的南方和北方,仿如一对情侣在为把对方带到自己的故乡而“讲道理”。看似有争执的成分,言语却时而温婉细腻,时而粗犷悠远,不知不觉间将南北环境、人文、地理作了大致的交代。能够在两种地域文化、两种不同风格表达之间自由穿梭,而且过渡衔接没有生硬扭捏,可以看出作者对两种文化的端详以及生活真实的体验。
这种对话的书写方式,有些类似话剧的表达,情景交融。相对只是少了一些第三方铺垫以及情节的铺展,但不妨碍作为一个片段来欣赏。如果有感觉,不妨在这基础上尝试一部话剧,也是不错的写作体验。
作者:夜舞风筝
以前是农村包围城市,等城市繁荣起来后,人们充斥在忙碌、压力、喧嚣之中,反而对乡村生活的宁静、悠闲充满向往,这是人基于对生活美好本质的追求。如今这种向往好像越来越浓厚。
且看一些新媒体平台,各种大大小小的乡村生活内容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增加,而且运营流量非常可观。譬如李子柒的田园生活更是其中最早、影响最大的一批内容之一。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内心对真正美好生活的期望,只不过更多的人只是以飨乡梦,难以达成。
作者的这首作品则写出了人们理想的生活状态。
第一节视觉上由远到近,四个看字领句,构成悠然的意境,同时从心境感受方面出发,给乡村田园幽静清闲的生活定了基调。
第二节则是日常生活的锅碗瓢盆与柴米油盐。这也是多少如我一般从乡村走出来的人的深刻记忆与回不去的东西。
最后一节则是在对田园生活氛围营造后,从生活态度、思想上出发的抒臆,有着对生活价值意义的辩识和清醒思考。
作者是幸福的,拥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哉,只是这种幸福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永远都是一种奢望,只能继续埋头于城市的喧嚣,为生活的远方继续攀爬。
推荐给大家阅读,以飨乡梦。
原文:《自然》
作者:若水浮山
保护自然在目下是非常重要的共识。科技发展,时代进步带给人类优渥的物质生活,人类该当感谢自然。我们一切的成就都是自然加持给我们的。
这种加持中包纳着宽容、奉献以及维系。
站在和自然平等的角度,人类的破坏行为貌似无可指摘——我们在自然而然追逐美好。
然而人类永远不可能与自然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是永恒注定的。
在茫茫宇宙中,于自然而言,人类的存在不过一瞬间,不过是过客。打个比方,就是房东与租客的关系。租了别人的房子,你就有爱护的责任和意识,如果你乱涂乱画,房东可以容忍,并向你提出抗议,如果你仍然无动于衷,那么房东有权利不再租房子给你。
这几十年来的天灾越来越频繁,自然界给予我们的抗议已经不在少数,而我们也开始意识到问题,我想总是好的。
说回这首诗歌,也是写得比较灵巧。
第一,视角。作者没有采用第一人称或者从人类的视角进行表达,而是从自然的视角出发,将人类的“成长史”一一道来,有故事的浪漫性和阅读感。
第二,氛围。所谓氛围,是指对诗歌散发出来的温度和态度的营造。纵然有万般不是,作者笔下的自然却始终是温和的,安静的。普通受了委屈的师长,选择用宽容去对待,没有呵斥与训戒。
第三,思想(笔触细腻)。倒数数第二节,将自然与人类的现况进行综合表达,那就是开头所讲的,人类意识到了对自然保护的迫切——眼里多了些柔情。我想思想的集中点应该是在最后一节。看似漫不经心的诉说,细细想来有些惶恐。人类如果继续“作”下去,终有一天会被自然“剔除——你走了”。而自然,也会留下满身伤痕,这是两败俱伤的悲惨结局。
原文:《知更鸟—致狂热者》
作者:似酒_似空的鹤似居
从昨天读完武夷闲客的《到沁阳北大寺》之后,关于信仰的思考一直萦绕不散,早上又读到了这首诗歌,看来这几天要跟信仰这两个字纠缠不清了。
首先这首诗的语感让人读得十分舒畅,淡淡的哀伤,优雅的笔触。从语言上看,这种舒畅还是归结于韵律之美。
再说到主题——知更鸟。知更鸟性情温和,天性亲近人类。
根据英国古老传说,知更鸟的羽毛本来是啡色,当ye su被钉十字架时,它飞往他耳边唱歌纾缓他的痛楚,ye su身上的血于是染在知更鸟身上,自此它胸脯羽毛的颜色便变为鲜红色。
如果了解到这一点,可能会有助于理解这首作品。
如开头所讲,我不自觉地从信仰的角度去阅读这首诗歌。
在诗中,知更鸟更像某种精神的象征或者内心的向往。人是非常执迷的一种生物,一旦对某种事务着迷,便会不顾一切奔跑追逐。譬如爱情,譬如追星,譬如诗歌......这正可以用作者标题中的一个词形容——狂热。
诗中采用了疑问句式抒发内心情感与思考的深度,进一步凸显对“吾主”的狂热。这种写法在诗歌创作中常见,但是比较难掌控。
把握得好,可以营造出浓郁的氛围,引人入境。
把握得不好,反而成了阅读的障碍。
典型的有艾青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当然作者也从侧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愿永做/您卑贱的知更鸟。
我曾为一个卫浴陶瓷品牌写过一句广告语——入境,释怀。我想这也可以作为这首作品的文本艺术创作上的解读。至于思想上,狂热于什么,各人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