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实质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小我最爱读的就是名家所著的各种散文,比如梁实秋、朱自清等等,读到好词好句,也会用纸笔记录一二,甚至直接背诵下来,进行仿写,把它作为自己的养料。没想到肖复兴竟也有此言论,我心有戚戚焉。
入手这本肖复兴的散文,完全是近期中了一种叫“肖复兴散文”的毒,一读就停不下来,停不下来也就算了,特别是看后手痒的紧,就是想要提笔模仿其框架结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散文,无奈于一直不得空,只好望之兴叹。
这本《生命是一条流淌的河》,悄悄地流入了我的心里,并种下了一颗小小的名叫“散文”的火种,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里开花结果。

肖复兴的散文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是“温暖”而是“质朴”。他的文字与标题极为契合,且以小见大,比如开篇的《古柏树下》,肖复兴将天坛的三棵古柏喻为自己的风雨故人。
我在北京游玩时也曾路过天坛,天坛给我的印象中并没有这三棵柏树。由此可知,肖复兴写的古柏是多么的不起眼,但是于他却又是如此的不同。
就好像当时史铁生在《我的地坛》中,写道“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地时候它们仍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如果史铁生笔下的古柏是地坛忠实的守护者,是生命的见证者。那么。在肖复兴的散文里它是值得敬畏的生命。他用女孩围着古柏缓缓转圈的事情,写出了对自然的膜拜和敬畏之情。

肖复兴家对门的杏树,不论疫情是如何的席卷而来,它只顾着完成自己的使命,杏花在枝头开得灿烂,有些没心没肺。从盛开到凋零,让肖复兴想到了对门还没有平安归来的这家主人,还有与平安有关的诗句。
本来“种竹今逾万个,风枝静,日报平安”对于居家过安稳日子的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但是对于居家隔离的人来说,无异于置身于暴风骤雨,怎样也“静”不下来,尤其是疫情刚开始,全世界每天往上跳动的确诊人数,怎么看都令人心生惶恐,惴惴不安。在那样的危机里,平安成了人们心里唯一的牵挂和祝愿。
幸好,如今疫情已经成为历史,人们可以摘掉戴了三年的口罩,在阳光下自由地大口呼吸空气。

肖复兴对于看书这件事情并不似五柳先生陶渊明那般“好读书,不求甚解”。而是,连文章中所描绘的蜡烛也不放过,将两篇同时提到诗人阿赫玛托娃的书籍放在一块儿读。
从前,在黑暗中摇曳的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我还记得有篇文章里写“孩子拿着白色的蜡烛,像一个圣洁的小天使,在屋子里来来回回。”而现在,蜡烛是气氛的烘托,意义已经不一样了。毕竟,现在停电的次数,差不多五个手指也能数得过来,蜡烛也已退出了家中常备的物品清单了。

肖复兴的这本《生命是一条流淌的河》散文集中的文章,由点及面,明明看着写的是一件事,再一细看,好像发散性的写了许多事情,连带着我的那些日渐模糊的过往,也渐渐地变得清明和生动了起来。一个个暖心的、哪怕是如同芝麻大的小事,在他的笔下就像是一条流水,流过每个读者的心间,最终汇入充满温情的那些回忆里,久久不能随风消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