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村的最南面有个村庄叫稻香村,这个村名的历史才五十来年,那以前叫什么?为什么叫稻香村。说起这个村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
蓝村境内有两条铁路穿过,就是东西走向的胶济铁路是国家铁路网的动脉,和蓝村到烟台的蓝烟铁路、烟台在蓝村的东北方向,即墨人都称烟台为小东北。
胶济铁路以南统称火道南,就是火车道铁路线以南的意思,以前火车道以南的村庄也称南荒,这南荒有几个村组成,周家屋子,管家屋子、姜家屋子、魏家屋子、郭家屋子,新立和桥西头等村庄。
这火道南和滩里(棘洪滩的旧称)相联,由于相比较离海近,是一片盐碱荒滩。早年由于雨水大这里一到雨季真是一片泽国,十年九不收。由于是盐碱土比较粘,下雨过后粘鞋走路都困难。八零年我在这里上过初中重点班集训,生活过几个月,感受到这边的土粘水咸。早年都是土路,雨后进出都困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墨归烟台地区管辖,蓝村是即墨的西北洼,也是烟台的最西北边了。1964年是个涝雨年,我村有个这年出生的孩子取名带涝字,可见当时的水患景象。火道北了也是一片汪洋,火道南了地势低洼可想而知当时的情景了。为什么当时雨量那么大?和现在的干旱气候真是天壤之别。
这种现象也许是蓝村公社领导的逐级上报,引起了烟台地区领导的重视。把即墨县蓝村公社定为山东省先进农业示范点。当时最大的官,烟台地区专员陈永绪亲临蓝村公社住点督导。蓝村有火车站,相必烟台的领导来也不难。决定蓝村由旱田改种水田。在各级领导的指挥下,蓝村公社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稻田改造,大修水利工程,从大沽河引水修了干渠、桃源河拓宽改造,使蓝村的水渠星落棋布,都种上了水稻。引水灌溉排水畅通,排水通过桃源河排入胶州湾。
蓝村公社每个村庄都种水稻,到处是星罗棋布的稻田,各个水塘蓄水充盈,水渠长年流水不断。当时的蓝村公社是烟台地区的一面农业旗帜,真是一个赛江南的渔米之乡。
那时住点干部也朴实,整天奔波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晴天骑自行车,雨天两条腿行走于各个村庄之间。陈专员是烟台地区的大领导,雨天头顶苇帘(草帽)身披蓑衣脚穿雨鞋。有一次因工作忙,很晚了才步行赶回供销合作社饭店,要买饭吃,服务员看到这个农民打扮模样人来吃饭,就瞧不起,不伺候,陈专员就给蓝村党委书记李振英打电话,李书记连夜赶来解决了陈专员的晚饭问题,并当场把这个服务员解顾。此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南荒南荒,吃菜咽糠。十年九不收,自从改种水稻,火道南也改变了贫穷面貌。由于这边的盐碱土比较细腻,保水性好,种出来的水稻比较粘也格外香。水能压碱,自从改种水稻,这南荒的盐碱滩也发挥了土地有史以来的最大潜力。我印像中蓝村大米熬粥都是绿色的真香。那时候蓝村大米享誉青岛,青岛人就爱吃蓝村大米。这些屋子的村名也不雅,就改村名统称为稻香村,这也是由种水稻而得名。
即墨县划归青岛管辖后,蓝村还是山东的先进农业示范点,很多各地领导来参观学习。听老人说当时的全国劳模郝建秀来过,他见到过有印像。
由于降水量逐年下降及分田单干,一九八零年,蓝村改回种旱田。结束了十五六年的水稻种植历史。
网友评论
才高八斗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下笔成文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才辨无双
出类拔萃
卓尔不群
奇才将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