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回想,其实自己朋友并不多,但已经不觉得这是一种遗憾。
许多人都把“朋友多”作为一种成就,我也曾有这样的时光。但后来发现,我们的生活里,热闹有很多,温暖却那么少
我对朋友的认知:衡量朋友的,从来不是数量,不是点赞多少,而是是否有真心。
人是群居动物,本能地向往人多势众的安全感,恐惧被排斥孤立。所以大家营营于社交,逐逐于交友,恨不得天天跟一堆人联络。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熟人么?
有多少已经不联系、半年都没联系过的人?除应酬关系、工作关系的人,能说真心话的,有多少?
想一想,就知道是一个巨大的落差,有人会感慨:“真失败啊!”
但这其实不是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我们把热闹当成了一种价值,把点赞、吹捧、围观当成了一种亲密。
这些东西,其实如浮沫,太轻、太浅,很可能一个变故,一切就会化为乌有。
到头来你会发现,真朋友,不过那么几个而已。甚至,一个都没有。
你呢?你是否也身处同样的困境。
本以为,呼朋引伴、出入成群、前呼后拥,是一种风气,或者是一种成功。但真正的朋友竟然逐渐疏远。
朋友多,是一把双刃剑。它会带来生活丰富的假象,但也会让你无法连接真实的他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重要他人”,指在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那个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比如父母,影响深远的老师,相濡以沫的恋人,真心相待的同伴。这个人和你连接越深,你越受滋养。
时间会证明最值得的人。我们找到了这个人么?
不。
我们的“朋友”太多了,多到没有一种关系能深入下去。
现在这个忙碌的时代,很多人好几个微信,每个微信可以加几千人,但是没几个人敢产生妄想,觉得能找到知己。
有人做过一道公式:假设一个人的精力是1,分给1000个朋友,每个平均只有1/1000。
这样草率敷衍,谁都无法与你真诚相交。
就这样,那个重要他人,在我们的生命里越来越远,甚至永不会到来。
虚情假意再多,都是不作数的。朋友不是用来凑数的,是用来互相映照的。
一如《旧唐书》所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他们会在对方身上,寻找参照,寻找榜样,也寻找答案。
Norman P.Li发表在《英国心理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聪明人许多时候显得孤僻不合群,不是因为没朋友,而是因为,芜杂的朋友圈不能让他们感到幸福。
社交过多、朋友过杂,不仅不会令他们感到群居时代的幸福感,反而会凭生焦虑、事事不顺,降低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TED有一个演讲,讲社交时代的孤独。里面有一个观念:若学不会独处,那么,越关系,越孤独。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丧失认识自己的机会。与他人的关系中出现了问题,你无法自省。反而以为,这是他人的错,不是你的错。
于是又急慌慌地开始另一段关系,继续问题,继续挫败,继续丧气,最终累而无所得。
斯坦福大学教授欧文·亚隆说得好: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
你与自己内在连结的方式,正是你与他人连结的方式。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前提是能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可你有机会与自己相处么?你知道自己的匮乏、不足与毛病么?你有努力去疗愈,并能努力修正自己么?
你忙于点赞,忙于发表情包,忙于在群聊中插科打诨,实在没有空。
太多的“朋友”,占据了你的注意力,瓜分了你遇见重要他人的机会,也抢夺了你与自己相处的时间。
生命很短暂,一个人一生中,会认识23000多人,但只会与2、3个人成为至交。这2、3个重要他人,才是命运赐予你的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