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同事为朋,同志为友。朋友非得志同道合不可,现今朋友的概念泛化了,什么人都可以叫做朋友,就连不相识的人见面,也称朋友!
在儒家思想道德下,朋友之交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四伦道德纲常的一个补充,但这却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朋友之间不必论尊卑贵贱、上下之别,人们在生活中,如官场、家庭中而受的压抑、苦闷,可以从朋友那儿得到消解。
儒家在友情上自己的标准。
孔子曾把友人分别为损友和益友,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奸佞,损矣。”
先说三益友:
一、友直。直是指人的品格。
这种朋友为人正直、坦荡。他的道德品质是你学习的榜样。和这类人交往,可以熏习你的人格。这类朋友会在你无助时给你勇气,会在你徘徊不定时助你抉择,是很值的交往的。
二、友谅。谅是信,是诚实、诚信。
这类朋友不虚伪,实在,会让人有安全感,是值信赖的。
三、友多闻。是指友人博学多闻,学养很高。
三损友就是三益友的反面:
一、友便辟。是指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和正直的朋友正好相反,他 会哄你开心、高兴,然后不声不响的为自己谋好处。
二、友善柔。就是墙头草,两面派。
这种人永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人面前,永远是巧言令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而在背后却说是非,整你, 正好与谅友的诚信坦荡相反。
三、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嘴皮子客
他们天生一副伶牙俐齿,巧舌如簧,却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孔子一直都不大喜难这类就嘴上工夫的人,他认为应该少说话,多做事。他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一个人做了什么。
我们没法从表面上去看一个人。那如何才能交益友,远离损友呢?
一个是我们自己要心怀仁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自己品质有问题,怎么指望交到好的朋友呢!
再一个是我们要有智慧,就是要有分辨好坏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分辨力,何谈抉择呢!
在劝导友人方面,孔子是一种明哲的态度。
《论语•里仁》中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则疏矣”。意思是对上位者虽有责任劝告,但若劝告多次后,对方不听,再勉强去说,自己就招来侮辱了;对朋友也是一样,劝说的次数多了,友情也就疏远了。孔子告诉子贡,为友之道在“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矣”却也是金玉良言。
近代儒学大家陈寅恪对儒家的为友之道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认为,朋友的最高理想是尽自己的力使朋友向善,那怕是朋友出卖自己,这一原则也决不改变。有点类似佛教菩萨行的精神,但缺少菩萨行的道德前提,一切为了众生的无上菩提心愿,在儒家总体道德观的局限下,只能是柏拉图式的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