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简友广场散文
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上)

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上)

作者: 洪华 | 来源:发表于2020-11-06 05:43 被阅读0次

    作者.山青海蓝

    (资料提供.丁朝霞)

      这篇回忆录式的散文,记叙的是丁元山革命前辈的生活轨迹。

        我与丁老爷子并不相识,素昧平生,既非乡邻,又有代差。之所以萌生了撰写这篇散文的想法,主要是被丁老 平凡而伟大的生平所感染。

        如今我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强盛,然而我们都知道,泱泱大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是经历了血与火的磨炼涅槃重生的,这期间,有多少人为之流血牺牲了。这些殒身报国的先辈们,有的已经名垂青史,为后人所铭记,也有的却是埋没了姓名,长眠于地下,他们的事迹很少有人知道,这篇回忆散文,就是试图用这段速写形式的文字,去简介一下这位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祖国的海防倾力奋斗了一生的老人,如果因此能引起读者朋友们对共和国往事的追思,对革命先辈的景仰,从而珍惜今天,好好学习工作生活,则于愿足矣。

      (本文资料,由丁元山老人之女丁朝霞女士提供,因此沿用了第一人称。内容真实,并无虚构。)

                                              ——作者手记

         

        沂蒙是一片忠贞刚烈的热土,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在生死与共的艰辛历程里,诞生了无数英雄和无名英雄。尽管现在,时光荏苒,硝烟不再,但历史不能忘,那历经炮火连天革命老前辈的付出不能忘!令人痛心的是本文主人公丁老已悄然离去,那平凡伟大的一生,那一枚枚荣誉勋章深藏的功与名,又有多少故事可以讲……。

        丁老所经历的战火岁月,仅仅凭丁老女儿丁朝霞女士简单了解的片段,架构,难免会有挂一漏万。作者出于对丁老的尊重与敬意,又为丁朝霞女士的孝心所感动,而且性格使然,颇有重任在肩的感受,在分析和研究丁老生平的同时,一方面询问相关人员,同时查阅了大量史料,力求通过重温这一段段激情的岁月,准确反应丁老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  编者手记

        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上)

       

          作者.山青海蓝   

      (资料提供丁朝霞)

       

        巍巍蒙山,峰峦起伏,滔滔沂河,蜿蜒曲折。这蒙山沂水,自古及今都是钟灵毓秀之乡,人文荟萃之地。且不说古有智圣书圣算圣等先贤们曾经在此生养栖息,也且不说这片热土曾经是忠臣良将颜真卿、抗倭英雄左宝贵的故乡原籍,单就近现代历史中,慷慨赴国殒身不恤感天动地的人物和事例便不胜枚举,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在烽火连天的年代里,不惧牺牲,前赴后继,又涌现出了多少热血儿女,创建了多少英雄业绩。

        依稀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有这样一首歌,其中有几句歌词唱道:

        歌唱沂蒙山,

        革命的英雄千千万,

        打败小日本,

        消灭了蒋匪帮,

        革命根据地红旗迎风展,

        ……

        歌词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个历史阶段的实情。革命元勋陈毅老总的一段话堪为这段历史的佐证:“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老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山东人民特别是沂蒙人民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期间涌现出的英雄先烈——无论有名的或是佚名的,无论伟大的或是平凡的——真的是成千上万!

      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有: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妇救会长李桂芳和会员火线架桥的故事,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沂蒙六姐妹奋勇支前的故事……这些感人故事,饶你扳着指头也得数半天,何况还有那些更多的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的籍籍无名的故事。

      那些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前人之述备矣,我这里所叙述的,是一个虽然不见经传但是却为新中国的建立不畏艰险戎马一生的革命老人。

        他就是我的父亲丁元山。

        山东省沂水县是沂蒙山腹地,县城以东有一个四十里堡镇刘春岭村(原村名叫丁家官庄,早年间村里曾有一位名叫刘春的豪杰志士为保护全村百姓,被土匪残忍杀害,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因将村子改为现名)。一九二九年,我的父亲就出生在这个土地贫瘠的小山村。兄弟五人,他最小。

      一家七口,上面还有老人需要赡养,而家中只有草房三间,薄田三亩,这生活的拮据窘迫可想而知,所以父亲打从七八岁起便开始放牛放羊,努力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为支撑这个贫寒的家庭尽一份担当。每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夏沐骤雨,冬栉寒风,生活的艰辛无时无刻不在磨砺着这个贫苦家庭的少年。

      每每牵着牛羊从村边的私塾学堂前面经过,路遇村里的富家子弟们或满面春风地进进出出,或一脸倨傲地迎头路过,天资聪颖的父亲心头便隐隐升腾起一股愤愤不平的心结,特别是看到邻村一个财主的儿子二傻也背着个书包人五洋六的走进学校,吚吚呀呀口齿不清地竟至于把“人之初,性本善”读成了“人之醋,腥不膻”的时候,恥笑之余,父亲心中这不甘人后的心结更趋强烈了。好在放牛的山场离学校不远,父亲便用一根长长的缰绳将牛羊拴在草场的一棵树上,自己便溜到学校的窗外,全神贯注地去聆听私塾先生的讲学了。

        当二傻子还在那里纠缠“送陈志,量陈成”的时候,我的父亲早已经把《三字经》倒背如流了。

    (《三字经》中有这样两句:“宋齐继,梁陈承”,是概括南北朝时期,建都金陵的南朝四个小朝廷的更替顺序,而陈志和陈成是二傻子那村的兄弟俩,与二傻子同窗。这二傻子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上反倒是十分聪明,因为听错音会错意便把“宋齐继,梁陈承”读作“送陈志,量陈成”了,为此,没少挨揍,无论是私塾先生的戒尺还是陈志、陈成的拳头,都曾在他的身上招呼过。父亲路过学堂的时候,就不止一次见过二傻子鼻青脸肿地哭着往家跑。)

      父亲的童年在饥饿和贫困中度过,少年阶段更是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年代,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扫荡,那些年月里,老百姓经常背井离乡抛家捨业的出门“躲反”,不到十岁的父亲也饱经了战乱的艰辛,受够了流离失所的困苦,幼小的心灵里早早便种下了民族之恨的种子,特别是听说了本地老乡武善桐烈士的英雄事迹之后,这种立志抗日的民族大义便更加明确了。

    (武善桐,沂水县诸葛镇红石崖村人,中共党员,红石崖村抗日政权负责人,在一次鬼子扫荡中,为掩护群众、保护隐藏在山洞里的八路军的物资,只身将鬼子兵引上山顶,拉着两名鬼子跳下悬崖,与敌人同归于尽。英雄事迹,气壮山河。)

        英雄的事迹激励着他,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熏陶了他,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岁月里,父亲先后参加了村里的儿童团,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锋队),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为村里站岗放哨,替八路军传送鸡毛信和情报,参加青抗先以后,曾经与民兵们一起,配合八路军好几次参加了伏击日寇的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了,蒋介石为了攫取胜利果实,挑起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而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解放区发起了重点进攻。一九四七年初夏,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我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全歼了国民党军的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围绕着这次战役,沂蒙人民在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抬担架,送军粮,踊跃支前,全力以赴,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役进行的过程中,我的父亲也同村里的许多民兵去抬过担架抢救过伤员。父亲曾对我说过,他当时抬的是轻担架。

        (那时候战场上抢救伤员的担架分为两种,一种是轻担架,由两个人抬着,冲到火线上去抢救伤员,将伤员抬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再交由四人抬的重担架转移到后方野战医院。相对而言,抬轻担架是到前沿上去,与前方战士面临同样的生死考验。)

        在攻打孟良崮主峰的战斗中,我父亲与他的一位搭档,先后冲上前线多次,既为前沿战士运送弹药给养,又抢救下来好几名伤员。

        父亲因此荣获了“支前模范”的奖励证书。

        打着锣,敲着鼓,

        打锣敲鼓走街巷。

        不唱圆,不唱方,

        单唱参军的好儿郎。

       

        张区长,村干部,

        亲自抬轿牵着马。

        妇救会,识字班,

        个个争先来献花。

        ……

        这是一首当年在解放区十分流行的歌曲,用秧歌调演唱,边唱边舞。这像民谣一样通俗的歌词在今天来看已经很陌生了,同样而言,那秧歌调的歌声也已经十分遥远了,但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首歌却是各地部队扩军的必演节目。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一九四八年秋天,我的父亲与村里几个年轻人一道,胸前佩戴着红花,在一群“妇救会”、“识字班”载歌载舞的簇拥之下,光荣参军入伍了。

        (“妇救会”、“识字班”与“青抗先”一样,是抗日战争时期沂蒙老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的民间抗日组织。“妇救会”的全称是“妇女救国会”,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沿用,其成员都是妇女。“识字班”应该是老区妇女扫盲班,及至后来特指未婚青年妇女,这种称谓在沂蒙山区甚至一直沿用到今天。)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pz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