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老,常常会触景触生情,想起往事。近日又读昔日知青场友胡介琦回忆录,其中提到小锅棚,往事又在脑海中泛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2672/292194a7026eb896.jpg)
那是在文革期间的一九六九年,我们随着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潮来到黄海之滨的弶港农场,并被安置在三分场十队,也就是后来的四营十九连。
应该说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农场宿舍还是不错的。青—色的青瓦砖墙,排列整齐。—条主干道将单身宿舍与小家庭宿舍划开。
明显的标志就是每幢小家庭宿舍面前有—排小锅棚;所谓的小锅棚,就是为每家砌的一个小灶头,芦苇搭棚,分成六间,每间对着住户的门。
单身宿舍则没有小锅棚,门前是一片空地,标准的盐碱地,只长盐蒿子。
小锅棚是提供给己婚的小家庭用来做饭用的,蔬菜由连队的菜园班提供。节假日可到新街或三仓街买点荤菜回来自己做菜吃。
单身汉由集体食堂提供饭菜。—日三餐。早饭大部分时间,提供包米粥,即用玉米粉和水熬成粥。有时还有隔夜没卖完的剩饭。菜有咸菜或萝卜干。我每天早上吃二两粥完事。到上午十点就饥肠漉漉,饿得不行了。在大田干活,很远便会看见食堂的炊烟炊烟袅袅升起,就会盼着那放工的旗早早降落。有时预先得知食堂会做好菜。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兴奋。
中午每次到放工时候,便见家家小锅棚上的烟囱青烟袅袅绕绕。各家各户开始做饭。而我们单身汉在自己宿舍,或静或动,等候食堂前吃饭的钟声响起。
每当钟声响起,我们这些饥饿难当的男生,便会一跃而起。用筷子或汤匙饭敲着饭盆子,一溜烟地奔向食堂。
食堂门前有半个齿轮挂在架子上权做钟用,尽管锈迹斑斑,敲起来却是清脆宏亮。
每天清晨六点,食堂炊事员便会敲响钟声,当当的钟声将我们从睡梦中唤醒。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早上七点钟声又会响起,提示着食堂开早饭了。
食堂的菜,冬天少不了的是咸菜汤,当田里能长青菜时是青菜汤或韭菜汤。这是我们一年到头的基本菜,当时肉或要一到两个星期才会有一次。其他的经常是青菜或者白菜当家。有时会小炒。但数量不会很多,一到开饭,便涌到食堂排队。
我们刚到农场主食是玉米饭、麦片饭,还有山芋干饭,是用大米掺着做的。对我们这些吃大米饭长大的人来说,十分难吃。但当饥不择食时也将就吃了。
我们连队以种棉花为主,也种不多的玉米
不过当时对于那些女生来说,这些杂粮吃得她们变胖了起来。
后来随着对知青照顾政策的实施,就基本以米饭为主了。
大概过一段时间,食堂会蒸一次馒头福利一下。当热气腾腾的馒头出锅了,我的心情特别好,每次可吃3-4个(2两一个)。
在那岁月里,二十多岁,能吃能喝,荤菜又吃得少。三十多斤的月定量根本不够吃,有些人从家里带粮票来买饭票补贴。我家下放在农村,粮票也不够。我盘算怎么用这饭票。于是将饭票分为早上4两饭,中午4两饭。晚上2两粥再加上2两饭和着吃,但仍有吃不饱的感觉。有一次我觉得要试一直究竟吃多少能吃得饱,吃了4两粥三两饭,结果肚子涨得好像要爆炸了,实在不行了,结果手扣喉咙吐了。
那年代,我们一伙单身汉没事就聚在一起讲“老空”,说着说着,就说到能一顿能吃多少饭,喝多少酒的事上来。记得有一次倪幸康与人赌能吃多少饭,当时倪已经吃了半斤饭,有人打一脸盆,倪也没有菜,大口吃了二斤三两饭。把我们围观的人都看成傻了。
小家庭的饮食与我们完全不同,他们有小锅棚,自己做饭。隔三差五,菜园组会提供蔬菜。还可以去街上买。相对说比人我们吃得好一些。
春节一般我们都回家探亲。每到过端午,中秋节,小家庭的人会做一些好菜,邀请要好的单身汉来搓一顿。记得有一年中秋,华渭伦请我吃中秋节晚饭,我到分场小店买了一瓶农场自产的粮食白酒,一下子我喝了有半斤。这是平生以来喝过的最多的白酒,后觉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的,差点摔倒在地。
小锅棚,是我们这些单身汉常常改善伙食的地方。每到春节探亲回来,会带一些咸肉挂面之类的东西回来。那时候买猪肉是有定量凭票的。知青回家,父母总会省吃俭用。给儿女们带一些咸猪肉回农场。
记得有一年,倪幸康从家里带了咸肉和卷面,那天晚上,倪请我们大概五个同学吃面 。
我记得是在小锅棚做的咸肉青菜烂糊面。做好了用洗脸的大脸盆装的,足足有两面盆。端回宿舍放在空的铺板上。
那面又香又鲜,热气腾腾的,十分诱人。我们几个狼吞虎咽,一会儿功夫,两大盆面便底朝天了。
我记得,当时的小家庭都有小锅棚,但熊学伦家却没有。因为他是食堂的保管员,吃在食堂,他老婆老莫也跟着吃食堂。但凡要吃什么,熊便在食堂大灶上做,老莫喜欢吃青菜,每天,熊便用刚拔出地的菜炒在大盆来吃,那青菜即新鲜油又多。特别好吃。而当时我与老莫一个班。知道老莫的青菜好吃,便隔三差五地去混吃,老莫是个大方的人。也不计较。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2672/8613cad0079250f7.jpg)
后来有了洋封炉(煤油炉)我们单身汉就不太去小锅棚了
洋封炉是一种烧煤油的小炉子。可以下面、烧饭做菜等。但炒菜就显得火候不够了。
我记得当时我们新生(新知青)有人谈恋爱了,大都有洋封炉。
每天下班,在宿舍有模有样地做菜烧饭。俨然一对小夫妻的生活。
小锅棚,是我知青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场景。也是农场知青生活的写照。
本文发布后,当年一些知青场友,修正并补充我的文章,摘录一下
十九连胡介琦:
提醒小锅棚一排只有三间,两家合用一个灶头,每家一口锅。到后来最新造的一排房子才是一家有一个小锅披,连在房间后面,是砖木结构的.
十九连曹德群:
@高林(高锡林):您的美文,令我想起几个有关小锅棚的故事 :
1,黄炳生,曾在自家小锅棚外种了几棵葫芦,葫芦藤爬满小锅棚的墙壁和棚顶,黄又在小锅棚外搭了个棚架,葫芦籐又爬满棚架,秋天葫芦籐上挂满了大大小小、逾百的葫芦,煞是可爱!不知是谁,居然几乎在所有的葫芦上,刻上了“黄麻子”三个大字!
2,有次,不知谁家小锅棚失火,火仗风势,危及住宅安全,有户住宅木门已被烤焦。幸好连队正在收工期,很多知青奋勇救火,终于化险为夷。
3,有天烧早饭时,副连长孙林宝家的小锅棚浓烟弥漫,就是点不着火。何因?经查,他家的烟囱被人用茅草堵上了。恶作剧!
4,一些小家庭的小锅棚内,常常摆放一、两只浅口柳条筐,筐内垫上茅草,供自家的鸡下蛋。有时发现,筐内的鸡蛋,竟比自家的鸡还多。究其原因,也许是别人家的鸡来“借窝生蛋”,也许是几百米外的连队养鸡场的母鸡“送蛋上门”!
十九连华渭伦:
刚刚看到高林的回农场时小家庭的小锅棚的记事写得很好,很生动,也勾起了往事的记忆。其一、是小鍋棚内端午烧粽子,经常失窃,夜里烧的粽子放在鍋棚里,苐二天一看少了很多?这是每年端午时要发生的常事。
其二:使我难忘的是,在我的小锅棚中,有人检到-根喷杆,去向刘金峰举报,造成以多倍价扣款,造成刘金峰为此事与我面谈5个小时,举报者是谁?他自己知道,但也没得到什么奖励?…此事是我难以忘怀的。高林的这篇农场的小鍋棚令人怀归!小鍋棚也成了农场生活的-种象征与标签。为高林文章点赞!
直属连我中学同学张逸平:
锡林晚上好!真实的记忆。回想起来,尚有两颊余香。难忘那些要好的老知青与朋友,烧到荤食等好东西时,时常会来邀去小聚。自已也只当自已家,添火加柴-起忙乎。
二十二连我中学同周成栋:
高林同学,我记得我们在农场口粮是45斤,冬天还会有水利粮补贴。
另食堂里那一天沒有肉啊,最起码差一点也会有炒肉丝啥的。只要肯出菜票,一天可有两顿荤菜供应。早饭也不是只有稀饭,也每天干饭,馒头之类的。
计划供应是33斤,加上补贴能有40斤粮吃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