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公主,大家普遍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皇帝的女儿,这一身份象征着尊贵和荣耀。然而,在众多清宫剧中,我们却常常听到格格这一称呼,而并非公主。难道清朝的公主称呼已经变为了格格吗?
图片来自网络实际上并非如此。公主这一词汇最早起源于西周,已有几千年历史。在古代,公主是用来尊称皇帝的女儿。据史书记载,最初皇帝嫁女儿时会邀请身份为公的诸侯来主持婚礼,这个仪式被简称为“公主”,后来逐渐演变为代指皇帝的女儿。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主的级别也变得多样化。两汉时期,出现了郡公主、县公主和翁主等不同级别的公主。唐宋时期,为了表示对某位公主的喜爱或奖赏,公主的封号前会加上前缀,如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
图片来自网络然而,在清朝时期,皇帝的女儿却有两种不同的称呼:公主和格格。这两种称呼有何区别呢?实际上,格格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意味着皇帝所有的女儿都可以被称为格格。而公主则是一种封号,需要皇帝的加封。皇后所生的女儿中,最高封号是固伦公主。一旦看到固伦公主的封号,我们就知道这位公主必定是皇后所生。而在后妃嫔妃所生的女儿中,最高封号是和硕公主。
图片来自网络在满语中,“固伦”意味着天下,“和硕”则表示地方。这两个封号分别代表了嫡出和庶出的尊卑地位。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尊卑地位,从封号上就能看出。不过,格格并不仅限于帝王之女,贵族之家的女儿也被称为格格。但在清朝建立之初,还分为满人格格和汉人格格,因为王朝初建时还有很多汉王。然而,到了康熙时期,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汉王不再存在,汉人格格自然也随之消失。公主和格格的身份在本质上有所不同。换言之,格格这一身份并不必然等同于公主,然而公主必然属于格格。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