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我们每天都在进行。
01阅读或者说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想法太过功利性,但也可以看出人思维的开阔性。浅读,也就是随手一翻一页书,或者一页报纸,亦或是手指点开某某头条,其目的便是大致了解咨询,被动接收信息。深读,打开一篇文章,翻开一本夹着书签的纸质书,由文而引发思考,继而联想与你我息息相关的实际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事件,如果以后遇到这类事情该怎么解决,其目的便是“学习”。在阅读或者读书中,学习到别人用了10多年或者20多年的经验,这不是比他们多赚了几十年的时间么?
再回到小标题,你为什么读书?
有人说为了找好工作,赚更多钱,找个好老婆(丈夫),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说到这,这应该是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没错,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因为这就是从小到大,他们一直给我们灌输的东西。但我们不妨进一步思考一下,拥有家庭之后呢?你就不读书了?其实总结来说答案很简单,再满足身体的物质需求之后,再去满足精神需要。所以,最终目的是什么?精神需要!
恰好今天看了一本书《三观易碎》,里面就有描述:
左脑那一坨不妨视其为机器,理性以使之精密运转,为的是适应整个社会的无情大机器,考取让右脑嘲笑的功名,赚得让右脑觉得毫无尊严的钱,攀登让右脑唾弃的社会阶梯。
而右脑,才是我们的本性与灵魂居住的地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意义与价值观。右脑的梦想与天马行空,完全要靠左脑的养料来滋养。左脑越精良,右脑越拥有更多时间。
说的不无道理,我们应该承认一个事实,读书的最终目的始终是离不开精神世界的。
02书的标准
注:个人标准
我是属于实用主义,对生活没有啥帮助的不读,所以一般会提前查看书籍评价;精简主义,所以小说,散文等文学类看的少,一般看文章标题和正文4段,还没发现内容的,果断弃。所以我引用另外一书中内容表述我对文章的要求标准
关于写作,我有三个原则:
第一,不写拗口的大道理。
第二,不写正确的废话。
第三,不写好听的假话。
我不觉得女人想物质生活优越一些,嫁个条件好的男人是多么难以启齿的事情;我不觉得女孩恋爱的时候全心投入,被所谓的“渣男”伤心伤肺是多么愚蠢的举动;我不觉得妈妈们把自己的需求摆在孩子的要求前面,是多么自私自利的行为;我不觉得女员工想攀爬到职场高峰,是多么心机的念头;我不觉得“剩女”们恨嫁是多么不可理解的想法。
(PS:选自李筱懿女士的《先谋生,再谋爱》,文中表达观点很多与我所想不谋而合,今天才发现的,还没有看完书)
比如,有书美其名曰说“找另一半不能看外表而应注重心灵美”。无可否认,确实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美。但“我不看重外表”这类好话,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既然做不到就老说承认吧。颜值高的人就是吸引人,这就是别人的优点,你再怎么辩解也是事实。颜值,颜和值,漂亮和富有,别人喜欢颜值高的这并没有错。但我们还要清楚另外一个道理,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颜值只是我们的第一个筛选条件。
再如,《高难度对话》一书,一听名字起调很高,事实上转换为有用信息后,几句话就能简单说清楚的
在与别人谈话,出现问题,或者即将出现时,我们应该开启上帝视角(第三方),了解事实,而后控制好情绪,去解决问题而非一上来就追究责任兴师问罪。
而作者却用了几百页去强调解释,说这样做很重要,但具体落实到实处的解决方法却从未提及。
03我是如何阅读的?
打开一本书,文字到脑海中的扫描,自然无话可说。当捕捉到作者观点时
第一,你需要先确定,这观点,理论上是否正确。
当然大部分人都是这么做的,但必须注意,一句(段)话正确,并不代表他的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这就是说服人的一种方法,往往会先写一些和大部分人深有同感的信息,以此来加大读者对后面内容的信任程度。
第二,论据是否靠谱
你还记得我们上学,上初中高中时,老师交让我们写议论文,用到的例子么?你再回想一下,曾经的议论文或者例子能真正说服你么?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否定回答。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用的例子论证太片面!只关注一个点,而未考虑整个面,或者体。
所以,每次我阅读时,发现论据是什么名人,就会特别留意,如果论点是人所共知的“大道理”,弃!
第三,观点是否符合现实,符合你所处的实际环境。
有许多书,可能会说,“别追求名利”“你是选择面包还是爱情”“你属于保守型,应该……”等等等等。或给出建议,或指出错误。无可否认,有些内容,比如对你的判定可能是对的,是事实,但建议不一定正确。我举个极端例子,某个成功人士告诉你,这样这样做,你就能成功。你会信吗?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回答“当然不会”。成功人士告诉你他的秘诀了,那他以后怎么混呢?毕竟是吃饭的家伙。再这里,我们先理清验证观点正确性的方法,就是实际检验。所以,正确的事实而引出的“建议”,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和检验。
第四,观点涉及选择,并且支持极端,必然有问题。
上述例子中,就像“选择面包还是爱情”这个问题,我就叫它“非我即他”类问题吧。从现实角度来说,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选择只对应特定时间,在这个阶段你会选择前面一个,再过一段时间你又可能改变而选择后面一个选项。所以,如果不加特定时间,这类选择意义不大。同时,这也透露另外一个信息,把握度!非我即他,就像一个数轴上的1与-1,你不可能只待在这两点,而是一直在两点之间游走,而后选择合适的位置停留。
其实以上内容就等于:
你要读书
你要读有用的书
你不能光读书,得思考,得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别人说的“很有道理”的东西,你别那么容易就相信,多想想,去实践中检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