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自动自发的去学习?(十三)

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自动自发的去学习?(十三)

作者: 麒麟爸爸 | 来源:发表于2020-07-03 05:42 被阅读0次

上周末,早晨。

我的对面坐着一个来访者,女性,40多岁,穿着得体,一看就身处于一个家境不错的家庭。儿子12岁,五年级。

“请问,您今天找我,是想让我帮助您解决什么问题的呢?”

“孔老师,是这样的,我的儿子今年五年级,我现在最头疼的不是他的学习成绩的问题。我现在最头疼的事情是,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和我讲条件。让他好好看书,他问我,‘好好看书有什么奖励?’;让他好好复习考试,他问我,‘这次成绩考好,你会给我什么奖励’;甚至让他帮忙洗个碗,倒个垃圾,他都会我要奖励。而且,他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如果得不到,他就会没完没了的缠着你……”

正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她的手机铃声就响了,是她儿子的电话……在电话回复的过程中,隐隐可以猜到她的儿子想要一台平衡车,并且在用学习成绩和他妈妈做交换。

挂下电话,她继续抱怨地说,“你看孔老师,就是这样的,昨天他就想要一个平衡车,我觉得他想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不好,就压着没同意。刚才电话里和我说,如果我要今天不给他买,他就不学习,也不看书了,甚至饭都不吃了,孔老师,我该怎么办啊?”

……

为什么?为什么她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斯金纳(1904-1990),他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其基本结构是:在箱壁的一边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大都是一块金属板),在杠杆旁边有一个承受食物的小盒紧靠着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释放器,其中贮有颗粒食物。动物在箱内按一下杠杆,即有一粒食物从小孔口落入小盒内,动物可取食。

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一共有四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实验表明:何为学习?就是将行为与操作者的需求建立相倚性联系。换句话说,想让孩子学习好,第一步,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学习行为"与"奖励"之间是有联系的;第二步,不断重复“行为与奖励”(即时奖励的重要性),不断重复,让孩子的学习行为与奖励不断地建立联系,就可以培养起孩子的自主学习行为模式。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但遗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

实验表明:"惩罚",作为奖励的双生子,是可以迅速建立行为模式的,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一揍就听话。然而,惩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惩罚消失,则行为模式也会迅速消失。这就是为什么教育专家都告诉家长,如果能不打,就不要打孩子的心理原因之一。

实验3: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由一开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有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当掉落食物停止时,小白鼠的行为消失。

啧啧,失败了。没有培养起小白鼠连续按按钮的行为,反而使小白鼠"偷懒"了为什么?因为行为者知道短期内行为不会再得到奖励。

这就像我们把兴趣爱好转化成挣钱的手段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如果我们被客观生活所迫,不得不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挣钱,虽然可能挣到钱,但是你的内心却失去了当初对于这种兴趣爱好的渴望。什么原因?这就是因为,我们不是因为自己自发地,内源性的,发自内心喜爱的通过深研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顺带挣到了钱。而是以挣钱为目的,不得不使用兴趣爱好作为挣钱的手段。这二者的区别是:前者,内心充满对兴趣爱好的喜爱是因,挣钱是果;后者,挣钱是因,使用兴趣爱好作为手段是果。因不同,所以果不同。

孩子也是一样,在一项儿童研究中,起初孩子们只是随意画画,所以孩子们充满了对画画的乐趣,也乐意去画画,但是后来却又是比赛、又是发奖,孩子们就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所以,如果你去要求一个人,去做他本来就自愿做的事,原来的兴趣就变成了一件痛苦的差事。这就是有名的心理学德西效应——当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时,如果我们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用以推动孩子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孩子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孩子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孩子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上期的文章,我们聊到了“即时反馈”,并且在文章的最后刻意的跟大家强调了一下,尽量不要过多的使用物质激励手段对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干预,尤其是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为什么?我想斯金纳箱的第三个实验,已经解答了原因。

斯金纳箱的实验4: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钮。

因为不确定性增加了,期望值就变大了,行为者很难直观地判断机制是否失效,所以单次的失败不会给予明显的"惩罚"效果,终止行为者的习惯,从而行为者的学习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

网络游戏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可变”的奖励,就目前来说,游戏的奖励方式已经变成多层次立体奖励了。比如,玩网游的人喜欢组队刷怪,既能涨经验,又能开宝箱,还能随机掉装备,让人根本停不下来。再比如,很多人玩游戏喜欢刷排名,排名上去了,成就感也蹭蹭上涨啊。所以,你看,孩子们沉迷的不是游戏,而是像小白鼠一样,对奖励无法自拔啊。

所以,总结一下今天的四个实验:

实验1告诉我们,即时奖励很重要;

实验2告诉我们,“惩罚”机制虽然可以快速、有效的建立行为模式,它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惩罚消失,则行为模式也会迅速消失;

实验3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为什么要多使用非物质的激励手段,为什么不能一再地对孩子进行物质性的奖励,偶尔可以,长期不行,学习差的时候可以,学习好的时候不行;

实验4告诉我们,不管是物质性还是非物质性的奖励,固定的奖励模式和固定的奖励方式都会渐渐失去它原有的激励效果,对于即时奖励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翻出一些小花样,让孩子的生活处处充满惊喜,对于孩子的激励效果来说会更好!

当然,即时奖励再好,也是需要一个正确的使用方法的,至于如何正确的应用即时奖励,我们会在下期的课程中与大家详细解答。

我是麒麟爸爸,曾经在一线教书十余年,现在侧重于精研未成年孩子心理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转发或者收藏,关注亦无不可,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自动自发的去学习?(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lj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