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自动自发的去学习?(十八)

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自动自发的去学习?(十八)

作者: 麒麟爸爸 | 来源:发表于2020-07-06 06:21 被阅读0次

    在今天的主题开始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做一个有趣的测试:

    请你尝试着问自己以下的八个问题:

    问题1,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不如意的时候,你是倾向于反思你自己的问题呢?还是去找别人的责任?

    问题2,出现一个意外状况的时候,你更愿意把它当成一件好事呢,还说坏事?

    问题3,如果你取得了某种成就,你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厉害呢?还是因为运气好?

    问题4,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你相信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吗?

    问题5,你是更在意那些夸奖你的人呢?还是会更在意那些对你有意见的人?

    问题6,一个完全的陌生人见到你,你猜一下,他是对你会抱有善意呢?还是心怀戒备?

    问题7,你愿意接受你自己现在的状态吗?还是你对自己的现状有很多的不满?

    问题8,你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吗?还是你觉得本性难移?

    如果可以,请你找一张白纸,把刚才你的答案都写下来,需要说明的是,每道题的选项呢,都没有好坏之分,但只有是或者否,或者不确定,但你要记住你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就是这些问题背后你的选项,它代表着你用来看这个世界的眼镜。透过这副属于你的眼镜,你会发现,你看到的世界有多么的特别。

    夫妻吵架,小孩拖拉,事业瓶颈,本质上都是一个问题:你的惯性思维,你戴着的有色眼镜。这不是一副简单的眼镜,它似乎有自己的意志,所有进入到我们眼镜的信息,有时会被它过滤,有时会被它加强,还有一些时候,它会可以的扭曲信息。

    所以,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身上,往往就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同一个机会,有人仅有八成的把握就会选择去冒险,有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却仍然战战兢兢;

    同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有人解读为善意,有人却认为“他不喜欢自己”;

    同一个事实,有人能非常接纳,有的人却是“杠精”,总能发现不妥之处并予以抨击……

    可怕的是,如果一个人成天都戴着这副有色眼镜,这副眼镜会愈发固化你看待人、事、问题的方式:

    有人遇事总把责任都归结于他人,指责他人,“都是你不好,天天不在家,你要能管着点孩子,孩子的学习至于这样?”;也有人总认为是自己的错,过度责怪自己,“都是我不好,是因为我,爸爸妈妈才离婚的。”;还有一些人会进入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谈恋爱总被某类渣男吸引,和人打交道总不够自信,想法、事业达不到预期……这种循环一旦形成,就会一次次不断地强化,越陷越深,很难从内部打破,很多抑郁的人所受的困扰都根源于此。

    今天的主题依然是如何架构孩子与内在自我的链接,只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今天的内容,我全篇引用的都是李松蔚老师的课程,因为,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摘掉父母的有色眼镜,是帮助孩子提升自我价值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但,同时也是最难的一步,李松蔚老师的课程深入浅出,已经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块的内容

    有一位妻子,愁眉苦脸地抱怨,丈夫结婚以后从不帮忙分担家务,还经常和她吵架。

    李松蔚老师就提到了这样一个“荒谬”的比赛,赢得人可以有100万的奖金。规则很简单:我们在不告知丈夫的情况下,怎么做让他永远都不会干家务。1年、5年、甚至10年,谁的丈夫能坚持住一直不干家务,谁就能赢得这100万的奖金。现在,如果我们是参赛人员,为了拿到这笔奖金,你该怎么做?

    女士觉得非常奇怪,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为了帮助她思考,李老师提供了一些思路,比如:

    一看到他干家务,就赶紧把家务接过来,并且一定要批评他干得不好,弄的不干净,脑子也不知道怎么长的,那么大的人,家务也不会干,抱怨,唠叨他;

    不断说他是一个不干家务的人,跟身边的每个人都说,造成心理暗示;

    然后,大吼大叫,从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他的面,想发火就发火,跟他吵,让他在家里呆不住。

    还可以有哪些?自己想。

    女士听完,突然愣住了,睁大眼睛,仿佛意识到了什么:我好像,现在做的,就是这些。

    顺着这些话,她又捋了捋,除了做家务,当她想让丈夫更体贴,孩子更上进、更听话的时候,好像用的都是这几招……

    这是她以前从未看到的事情,她的有色眼镜,过滤掉了所有自身的问题,满眼都是老公、孩子的毛病。

    放到生活中看一看,这几招,也是你正在用的吗?

    李松蔚老师有一个朋友,孩子写作业很磨蹭,父母全程监督都没有作用。李老师说,最好的督促就是,孩子写作业,父母在隔壁看电视。但,如果孩子在9点前写完,可以跟父母一起看。

    母亲不同意,觉得太荒唐;父亲觉得有点冒险,但可以试试。

    果然,前几天效果很不理想,孩子的效率更低了,睡的更晚了。而坚持一段时间,有一天,孩子竟然8点半写完作业,走出卧室,问,“你们是现在给我签字,还是我们一起看完电视再签?”

    大家明白了吗?

    很多时候,并非孩子真的不要被督促,而是父母需要这份督促来证明自己的内在价值感。并非孩子真的有问题,而是父母透过自己的有色眼镜,“看到”了孩子的问题,甚至在无意识中,“维持”了孩子的问题。

    我遇到过很多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买房。为什么不买呢?通常的说法是,因为没钱。但,如果真的没钱,他就不用后悔了,反正他当初也买不起。为什么后悔?因为当初的情况是,他其实是可以有钱的,他可以贷款买一个房子或者买小一点的,又或者他可以去借钱,但是他就是没买。换句话说,那个时候,他觉得自己不可以,不可能,买不起。但,其实他那个时候是买得起的。

    所以,如果让时间倒流,回到当时,去问他说,“唉,你其实是可以买房的,你买不买?”我相信他还是会摇着头说,“不可能,不可以,房子那么贵,我没钱。”如果我们那个时候说,“你可以贷款啊?”他可能也会说,“不可以,怎么可以贷那么多的钱?”

    那么,换到现在,我们看到说,他那个时候其实错过了一些可能性。现在他说他买不起了,他是不是真的买不起呢?其实,他说不定也可以买,只不过他需要借一大笔钱或者再付出别的什么代价。但是,在这一刻,他依然会说不可以,不可能。所以,有可能限制到他的,不是钱,而是他头脑里边的信念,相当于他戴着一副眼镜说,我只能买符合我条件的房子,或者说我只能以一种安全的,让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来买房子,如果让我觉得要借很多钱,或者贷很多款,或者超出了我的条件,那都不可以。所以,他看来看去,他始终看不到。因为在这副眼镜给他局限的范围里,不存在“可能”的选项而已。

    大多数人被惯性驱使,服从默认的规则,他会觉得,生活的区域就像他看到的这么大,不存在其他,他没有看到的地方,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可是有一天他可能要意识到,自己是戴着眼镜的,他看到的面积是这副眼镜选出来的,这就是认知升级:从不可能,不可以,到为什么不可以?再从为什么不可以到说不定也可以,一步一步的去接近原来没有探索过的领域,越来越具体。

    之前,我们透过眼镜,看到的是一片雾色笼罩的禁区,我们从来都没有真的走近过,甚至都没有去看过,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大家再遇到那些“不可能,不可以”的时候停一下,停下来,从更高的层面看一看,那些所谓的不可能,其实背后有一些可能性,是你没看到的。

    没看到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都不知道自己没看到,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点练习。这个练习的名字叫做“旁观者视角”。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想到不可能,不可以的时候,先不要把主角想成你自己。你,当然是不可以,因为你已经习惯这么想了,那现在呢,试着把你自己想象成是一个旁观者,把主角换成是另外一个人,好像你在玩一个游戏,这个主角是你操纵的一个角色。他,如果他,硬要去做一件不可能,不可以的事情,比如说,他硬要贷款买房,他硬是要去换一份工作,那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你会玩电脑游戏的话,你就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养成类的游戏啊,你操作的这个角色,正在经历你生活当中遇到过很多次的剧情,但是不一样的是,每次他要做选择的时候,这个游戏会弹出一个选择框,这个选择框上说:a这么做,b不这么做。那好了,你就需要替这个的角色想一想,选哪个?选a会怎么样?选b又会怎么样?

    记住,哪怕你看到了一个超级不靠谱的选项,哪怕你强烈的觉得应该选a或者选b,你都要停下来,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想那个你觉得不可能的选项,因为受到信念的影响,我们很容易滑过去,说,这个根本不可能,有的时候我们会都不觉得这里存在一个选项,所以我们才需要旁观者视角。比如说,老板现在安排你做一件,你特别不喜欢的事情,如果是你自己的话,可能就直接答应了,对吧?因为这个事情看起来就是应该直接答应。但现在你是一个旁观者,你在操作一个角色,所以,这个时候它依然会有一个选择框,说,a答应老板,b拒绝老板,那你至少可以先想一会儿,对吧?再替你的角色做选择,这就是一次摘掉眼镜、认知升级的过程。

    这是一个思维训练,我相信在99%的时候,你看到这些选择,仍然会惯性的选那个默认的选项,因为在我们习惯的思维里,这个选项就是最好的。嗯,它是有好处的,它是能够让我觉得更安全的,它是能够给我带来更多利益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再选一次也没什么损失,对吧?但是,也许有1%的可能,在某个选择框的面前,出于某些特别的原因,我们可能会犹豫一下,我们会想,要不然,我试一试另一个选项,怎么样?那么,我们的人生剧情,可能就因为你从旁观者视角上看到的这一次选择,而走向不同的分支。

    我是麒麟爸爸,曾经在一线教书十余年,现在侧重于精研未成年孩子心理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转发或者收藏,关注亦无不可,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自动自发的去学习?(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bi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