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忆开始于八十年代初期,"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这种顺口溜只是农村人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幻想。
那时候,农村没有通电。距离村子不远就是镇上,镇上有个绿色门窗的邮电局。邮电局里有穿一身绿色衣裤的邮递员。村子里谁家来了邮递员送信件,都会被其他人羡慕,说明那家人在外面有神秘的亲戚朋友。
后来听说农村要通电了,我看到村子里每隔几百米就埋一根电杆。道路边,田野里的电线杆笔直高耸,看上去特别宏伟。电杆顶上拴着电线,大人们说不能靠近电杆,那里有电,电会把人吸走的。我心里特好奇,甚至有时候想故意靠近电杆,看看怎么样把我吸到电线上,我是不是就能挂在半空中荡秋千?通电的预告传播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到了那天。大人们早早地就从田里收工回家,严阵以待,生怕出了什么乱子。门外传来了,来电了来电了,的呼叫声,父亲也拉了我家的开关线。随着开关那一声清脆的吧嗒声,我家第一盏灯泡亮了,简直亮瞎了眼啊,屋里的一切都显得真实如白昼。我盯着灯泡等了好久好久,就担心它会油枯灯灭。要不是妈妈心疼电费,我都不舍得让灯泡熄灭。
有一天,我听说跟外面的神秘的亲戚朋友联络,除了写信,还可以去邮电局里打电话,发电报。带电的话?带电的报?我心里想,电不都是在电线里嘛,这话和报怎么装到电线里呢?我脑子里画面就是通过邮局把报纸挂电线上,然后电线就跟皮带轮一样载着报纸跑了,可什么时候停下来呢?又怎么能确保跑到接收人呢?会不会半道被人截获了?在我视线所不及的空间里是不是都是电线网?碰到刮风下雨电报不会淋坏吗?满脑子都是疑惑,之后我每次都有意无意地盯着头顶的电线,看看有没有话或报正好通过。可惜一次也没有遇到过。带着这满脑子的疑惑进入了初中,终于在物理课上一一找到了答案。大学开始知道了网络,工作之后还有了电邮、电传、网聊等等。电灯电话已然成了生活必须品了。
从我第一次见到电灯到现在,短短3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农村的生活也早已电器化,并不断智能化了。很多新生事物买来就直接进入应用程序了。估计人类的大脑来不及思考科学原理,就被不断升级的应用功能一遍遍刷新了,也就不会产生我那样的童年疑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