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秘籍小白学写作写作那些事
写作分享课:把书读透,把事想透

写作分享课:把书读透,把事想透

作者: 一笑作春风 | 来源:发表于2017-09-16 22:38 被阅读14038次

    2017年8月26号在竹桃苑做了一次写作课的免费分享,现把讲课原稿发布出来:

    竹桃苑的兄弟姐妹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春风,今天来到这里,其实非常忐忑,因为我知道咱们群内有许多名家,还有许多未来的名家。但是竹桃苑是我曾经的一个家,我在这里认识了许多朋友,一直被温暖包围着,断鹂群主一再盛情邀请,我就抛砖引玉,希望这种交流越办越多,越办越好。

    断群主为咱们这次分享拟的名字是:故人两杯酒,一笑作春风。断群主有点小气,只给了两杯酒,这两杯酒给谁喝呢?是个问题。如果竹桃苑里提供酒,我希望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大家一起对酌看那山花开”。好了,闲言少叙,希望能和大家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怎么把书读透、把事想透。其实,我自己也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说是和大家分享几个阅读习惯,绝对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把书读透

    1、读好书。

    有人问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珠穆朗玛峰,运动员说,因为它在那里。别的山峰不存在吗?但是在运动员那里,确实不存在,因为他只看见最高的山。书海茫茫,人生有限,如果读书,就选经典名著来读。选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住时光考验的那些书来读。

    最近十年文坛上流行的书先别急着读,因为没有经历住时光的考验。但是泛读可以,比如我们做老师的,要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而学生读书往往会跟着流行走,如张嘉佳、刘同的书在学生中很有市场,我有时也会粗略翻看一下,总的来说,营养价值不高。

    如果想知道哪些书是经历住时光考验的,去翻看一下文学史。中文系有一套北大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我受益很大。读完之后,对整个中国文学的文脉了解非常清楚。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一文中对中国几千年文学的潜流做了梳理,很有见地。

    2、读投缘的书。

    可能会有朋友说,我知道《史记》好,《庄子》好,《论语》好,就是读不下去,怎么办?没关系,去读自己喜欢的,不一定是大家的作品,只要喜欢就一定会有收获。比如说我很喜欢叶弥的文字。但是,我是怎么发现叶弥这个作家的呢?我们高三阅读题上有一篇节选自叶弥的小说《桃花渡》,我一看就喜欢上了,然后就找她所有的书来读。

    推荐给大家一个好方法,去找一本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精选散文集,翻阅一遍,一定能从中间找到投缘的作家。我推荐一套葛一敏、乔叶主编的《散文选刊》三十年系列,这一套一共六本,如果你读到哪一篇很喜欢,就把这个作家所有的作品拿来读。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现在只要读书,都要拿起笔,以备随时圈画。读第一遍时,我用铅笔做笔记;第二遍用黑色笔,第三遍用红色笔。

    4.要有摘抄本。

    从去年开始写作以来,我家里有四个摘抄本,办公室里还有四个摘抄本。也可能是年龄大了,不相信自己的记性了,但是这个东西让我受益实在良多。每本摘抄本留出前三面写目录,就是好书好文的题目,摘抄本只写正面,反面是自己的模仿和即兴创作。

    5.从模仿开始,进行片段写作。

    许多时候,我摘抄的同时,写作灵感就来了,所以随手就进行片段写作。

    6.如何读透一篇文章?

    这是我今天谈的重点。以散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一般写文章的人,都是先从散文写起,散文是写作的基本功,最见功底。它能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一般我们读完一篇文章,能留下记忆的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写的怎么样?和别人聊天也多从这个角度谈起。许多人读了许多书还是不会写文章,大多都是阅读流于这一层面。

    但是对于我们写作的人来说,如果你发现一篇好文章,必须去探究文章是怎么写的,这样才能有所提高: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你要重读第二遍第三遍,然后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这篇文章的行文结构是什么?就是从文章中你还原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不知道大家写文章是否列提纲,我觉得这个提纲就是写作思路,是必须的,有了这个提纲写起文章来才不至于信马游缰,也不至于写着写着写不下去了。

    关注细节描写。细节是散文的精魂,有了细节才能拉着读者入境。

    关注情理的阐发。最深的情都是压着写的;最真的理都是水到渠成的。

    然后大家跟着我一起看龙应台的一篇散文《1964》:

    不曾出席过同学会的我,今天去了小学同学会。五十六岁的我,想看看当年十二岁的玩伴们今天变成了什么样。

    那是一九六四年,民国五十三年。

    一月二十一日,有湖口「兵变」。

    一月十八日,纽约宣布了建筑世贸中心双子大楼的具体计划。

    五月三日,台湾第一条快速公路完工通车,以刚刚过世的麦克阿瑟命名。

    六月十二日,曼德拉被判无期徒刑。受审时,他在法庭上演讲,「我愿从容就义。」

    十月一日,世界第一条高铁,东京大阪间的新干线,开始通车。同时,奥运会第一次在亚洲举办,东京面对国际。

    十月五日,六十四个东德人利用挖掘的地道逃亡西德。

    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次试爆原子弹成功。

    十二月十日,马丁‧路德‧金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十二月十一日,切‧格瓦拉在联合国发表演讲。

    那一年,我们十二岁,我们的父亲们平均寿命是六十四岁,母亲们是六十九岁。

    乡下孩子的世界单纯而美好。学校外面有野溪,被浓密的热带植物沿岸覆盖,莓果的香甜气息混在空气里,令人充满莫名的幸福感。溪水清澈如许,赤足其中,低头便可见透明的细虾和黑油油的蝌蚪在石头间游走。羽毛艳丽的大鸟在蓊郁的树丛里忽隐忽现,发出老而神秘的叫声。野草黏在头发里,带着一身泥土气,提着鞋,裤脚半卷,走进学校,先远远看见教室外一排凤凰木,在七月的暑气里,满树红花,一片斑斓。蝉,开始鸣起。

    进入教室坐下,国语老师慢悠悠地教诗。念诗时,他晃着脑袋,就像古时候的书院山长。他谈做人的道理,因为,那是个有「座右铭」的时代:我们的书桌都有一张透明的玻璃,玻璃下面压着对自己的提醒、勉励、期许。我们的日记本里,每隔几页就有一张人生格言语录。作文课,常常会碰到的题目是,「我的座右铭」:助人为快乐之本。要怎么收获,便怎么耕耘。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我知故我在。人生有如钓鱼,一竿在手,希望无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日事,今日毕。

    讲台上的老师,用谆谆善诱的口吻说,「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努力……」

    五十六岁的我们,围着餐桌而坐,一一站起来自我介绍,因为不介绍,就认不出谁是谁。我们的眼睛暗了,头发白了,密密的皱纹自额头拉到嘴角;从十二岁到五十六岁,中间发生了什么?

    如果,在我们十二岁那一年,窗外同样有火红烧天的凤凰花,溪里照样是鱼虾戏水于潺潺之间,野蛇沿着热带长青藤缓慢爬行,然后趴到石块上晒太阳,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灵魂很老的人,坐在讲台上,用和煦平静的声音跟我们这么说:

    「孩子们,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在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为每天的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自杀,两个人患了癌症。

    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它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如果在我们十二岁那年,有人跟我们这样上课,会怎么样?

    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会对十二岁的孩子们这样说话。因为,这,哪能做人生的“座右铭”呢?

    龙应台是1952年出生,1964年她12岁,小学毕业,这篇文章写的是自己在毕业44年后参加一场小学同学聚会。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也常会有同学聚会,如果让我来写这篇文章,我会怎么写呢?

    如果是我,我会写12岁时的记忆,56岁再见时的快乐,从过去写到现在。龙应台也是这样写的,但是我敢肯定如果我写出来和龙应台相差的不是一个档次,为什么呢?大家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为什么她就写得高明呢?

    ——一月写到十二月,都是有历史印记的一些事。这是人与时代的联系。也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写完人与时代,龙应台写人与自然。这是一段景物描写,我在读散文的时候特别喜欢玩赏景物描写,因为我不擅长这个。玩赏景物描写,我的方法是这样:

    大家回看龙应台的这段文字:

    野溪、热带植物、莓果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带给人原始的自然的感觉。莓果的香甜气息,这是味觉描写;莫名的幸福感,这是感觉;溪水清澈,透明的虾、黑黝黝的蝌蚪,羽毛艳丽的大鸟这是视觉描写;蝉声鸣起,这是听觉——龙应台把感官全部调动起来了。

    另外,大家再关注最后一句:蝉,开始鸣起。这个句式写得特别好。如果我说,蝉在树间鸣叫,就达不到这种效果,因为我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但是,蝉,开始鸣起——就好像蝉是有灵魂能支配自己行动的物体一样,它能配合花的盛开,能配合孩子的到来,一切都是和谐的气息。

    这段写景文字很见功底。

    ——接下来龙应台就从校外走进课堂了,写国文老师如何讲课,我们的座右铭。

    至此为止,龙应台把12岁的少年记忆写完了——分别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三个角度来谈的。或者说是社会、校外、校内逐步缩进的。

    这是文章的前一部分,再看今天五十六岁的龙应台在参加同学聚会时写了什么:

    五十六岁的我们,围着餐桌而坐,一一站起来自我介绍,因为不介绍,就认不出谁是谁。我们的眼睛暗了,头发白了,密密的皱纹自额头拉到嘴角;从十二岁到五十六岁,中间发生了什么?

    ——这是写外貌的改变,时间的流逝让人惊心动魄,谁都躲不过时光,到了六十岁,大家都一样。

    如果,在我们十二岁那一年,窗外同样有火红烧天的凤凰花,溪里照样是鱼虾戏水于潺潺之间,野蛇沿着热带长青藤缓慢爬行,然后趴到石块上晒太阳,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灵魂很老的人,坐在讲台上,用和煦平静的声音跟我们这么说:

    ——同样有,照样是,就让人回到了过去,这写的是物是。但是接下来写的就是人非了。

    「孩子们,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在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为每天的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自杀,两个人患了癌症。……

    好,这段文字一出来,整篇文章的境界就出来了: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不同人生的反差

    物是人非之感

    时光的残酷、岁月无情至斯

    都在命运这节课面前,一览无余。龙应台没有一丝一毫的煽情,她是在压着写自己感情的,但是无限的感慨都在文字的背后展示出来。

    我们发现,龙应台的后半部分是和前半部分呼应着写的,还是那样的风景、还是老师在上课,虚实交映,时空交错,物是人非之感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这种写作技巧用心体会,也是能够习得的。

    比如说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来是欢乐的场景,他开篇就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物是人非之感吧?再比如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前半句是欢乐的场景,后半句是流浪江湖的感受。

    一篇文章是这样精读的,其他文章也是类似。读的多了,思考的多,积累多了,文章一定会有提高。其中提高最快的就是鉴赏水平,一篇文章摆在那里,你看上三两句就知道水平如何,全文扫下来,你就知道亮点在哪里。


    二、把事想透

    读书如果不能跳出来,不能融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就是死读书。时间关系,我就不具体阐述了,简单说两点:

    1.俗一点,深入生活骨子里面。

    有生活体验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实的,相反,文字是浮的。多和周围人交往,每个人都有故事。我们家铁人出去喝酒,我是一定跟着,第一是做御用司机;第二就是在酒桌上听故事,观察每个人的言谈举止,去猜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我在写《甄士隐与贾雨村:那一夜酒后,命运各分飞》这篇文章的时候,脑海里想到的就是铁人平时喝酒的画面:

    两个喝得醉醺醺的男人,一个豪气展抱负,一个鼓掌助飞腾;一个叹气诉穷苦,一个恩义赠银两。

    那一刻,两个人一定是酒逢知己、惺惺相惜,你一杯,我一杯,“再来一杯”的交杯声和高呼声让这段友谊瞬间从15度上升到150度,从萍水相逢的过客,成为了莫逆之交的好兄弟。

    作家毕飞宇曾经在《文学的拐杖》中说:世态人情是小说的底子,小说的呼吸,那么我们作为读者去看小说,看的也是世态人情,如果自己都不懂这个,如何看得懂呢?

    2.换位思考,体察人心。

    读书要有代入感。比如我写贾雨村和甄士隐喝酒那一场的时候,我的眼前是有画面感的,我在想:假设我就是贾雨村,人家给我50两银子,我为啥这么清高不在意呢?想着想着,思考就深入了。

    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像我们做老师的,每天要面对学生,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可爱,难道对那些不可爱的孩子就一棒子打死吗?当然不是,追本溯源,你会发现往往不可爱的孩子背后有坎坷的经历,有家庭的原因,了解了这些之后,就会对这些孩子多些关怀。

    我发现许多作者写文章的思维是非黑即白的思路,比如说写人评吧,喜欢谁,就把谁托到天上;不喜欢谁,就把谁踩在地上,喜恶完全凭着感性来,这种绝对化的思维很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但是却有失公正。

    其实,每个人的性格形成都和他是生存环境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就会多一份悲悯心。说实话,我特别不喜欢《红楼梦》中的妙玉,我觉得她矫揉做作,但是想想她性格的形成,就会多点理解。

    妙玉纵然在性格上有许多不讨世人欢喜之处,但随着岁月翻回她的过去,你会发现她也是不被上帝眷顾的那个可怜之人。

    不爱佛门,却不得已进了佛门;心恋红尘,却身不由己。这是一重矛盾;

    出身权门,蔑视权门,却又不得不依附权门。这又是一重矛盾。

    重重矛盾如同一张网,把人心困在中间。她纠结、她挣扎、她迷惑,却找不到温暖的力量。她的父母去世了,她唯一的师傅也离她而去了。她孤苦伶仃地在这人世间颠沛流离,伴青灯古佛,听晨钟暮鼓,同龄人斟酒吟诗欢笑,她远远地看着,然后用高冷掩饰自己对红尘的渴望。

    最后想补充一点:一个写文章的人,一定要有情怀。用心体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寻觅生活里的诗意。让自己心灵是一条流动着的清澈的河水,不要变成死水。

    好了,竹桃苑的兄弟姐妹们,时间关系,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最后,我想借用竹桃苑晴格格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让我们红尘作伴,写得肆意潇洒!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分享课:把书读透,把事想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uu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