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才枪手》在朋友圈刷了屏,叫座又叫卖的电影早就存了想看的心思,而走出电影院,被一场秋雨一场凉的大风一刮,感慨脱口而出:难是此间少年。
学生时代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位少年,成绩好长得帅气,哪怕家境平寒也一直存着傲气,班克以这样的形象在大屏幕前出现,轻易地把观众拉回纯真的校园生活,而影片最后,这位少年也会阴暗着脸色,曾经的傲骨荡然无存。
我们读书时或多或少都有过作弊的经历,也无非是两种身份,作为亲历者揣揣心慌像是躲在暗处的狙击手,一边暗暗焦急把答案发射出去,一边又恐慌被别人爆了头。作为旁观者咬牙切齿不屑别人无耻行径,边眼红边阿Q式安慰自己,她们考的不是真的好,我考的差,也是我没抄的原因。
但是发现没有,就算是真的眼红嫉妒,我们也不会真的站起来——报告老师!他们作弊!为什么不会呢?一是顾忌。大家都是同学,低头不见抬头见,做得太绝也怕遭到打击报复。二是我们做不到绝对的诚实。哪怕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这十几年的读书生涯,谁能真正做到绝对不作弊呢?面临毫无准备的考试偷偷藏了一本书在桌子底下;接二连三的英语听写不约而同地在课桌上写着单词;昨天放学前遗忘了的抽测,起来背书时偷偷瞄前排同学的课本。
作弊哪有大小之分,也许真的有人没有在考场上经历过生死角逐,也未免不会在平时偷偷摸摸手段频出。诚实本就是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黑即黑白即白,哪有什么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
电影中编剧塑造的班克的形象,很清晰地带着绝对诚实地标签,他曾三次伸张正义,一是故意把带着“有人抄你答案”的卷子掉落在小琳身边,二是交卷时小声和监考老师打小报告,电影放至此时,影院中已经有人发出嘘声一片,因为班克的行为严重不符我们约定成俗的普世规则。哪怕是考试结束后,故事也没有告一段落,波澜叠起,由于班克的告发,小琳帮助人作弊的行径也被揭露。
其实在这时我已经有预感这个少年迟早会黑化,所以电影最后结局我也没很惊讶,小琳和班克身份反转,一个挣扎上岸求得一线生机,一个利欲熏心已经泥足深陷。
班克让我想起了《驴得水》铜匠的形象,在最初他们像是一张白纸,一曼让铜匠初尝鱼水之欢男女之爱,小琳带着班克漠视规则享受作弊的刺激。命运在瞬息之间,铜匠从愚昧老实变得面目可憎,班克眼里闪着疯狂的精光,一字一句的威胁。
观众常常在屏幕前胆寒,为何同一个人变化如此之大,而且,恰恰是我们所认为善良的,纯洁的,在故事的最终摇身一变最大的boss。每个人就像是一杯水,或清或浊,我们在世间的每一次经历污染或是洗涤着这杯水,也许是我们并不坚定的原则让世间的利益有了可乘之机,我们会眼馋,会动摇,最终摒弃自己一直坚守的初心,直至染缸的污浊让我们明显意识到自身的颜色已经改变,我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时,才幡然醒悟。这份迟来的愧怍和羞耻感让我们在面对以后人生中出现的更大的甜头,有了一份警惕之心。因为据以往的人生的经验,不义之物必将承担苦涩地后果。
好人变坏人的剧情的设计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如果坏人从一而终反倒会让观众乏味,你看他已经这么坏了还能坏到哪里去,只有小白花进化成毒玫瑰才能产生视觉的冲击。我们一边惊异为何同一个人前后反差如此之大,一边又暗暗想,究竟能坏到什么程度呢?
导演和编剧在背后磨刀嚯嚯阴冷嗤笑:我就让你看看人性的复杂!
小时候看《小鱼儿与花无缺》总是一边扒饭一边蹙眉,刚开始出场自带柔弱光环的江玉燕怎么变得这么坏。从小追到大的柯南也很少猜到真相,因为凶手往往是“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
一个纯良的人黑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究根究底命运早已在埋下了导火索。首先是善良品行的养成,这份先天的善良,偏执,对黑暗面油然而生的正义感,不论是所经历的事情太少还是被保护的太好,这份骨子中的所一直坚持的善良尚未收到打击,从小苦到大的班克发现原来挣钱有如此捷径,哪怕方式是原来他一直所唾弃的作弊。被一曼狠狠羞辱的铜匠褪去了傻傻无知的外衣,也学着人模狗样追逐名和利。
一旦人多年坚持的品质,信仰遭到现实无情地狂轰乱炸之后,摇摇欲坠的三观分崩离析,以后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以前的经验依凭,现实的失败赤裸裸地告诫他,那是错的。像个婴儿一样摸爬滚打却又带着打击附加的戾气和孤掷一注的胆量,此刻最最容易走上黑化的道路。
我们有时会不知缘由地会善良的人抱有恶意,也许单单出于嫉妒的心理,嫉妒他为什么这么不懂人情世故活的如此黑白分明,嫉妒他义正言辞保护心中的净土时我早已丢掉了初心,向着生活卑躬屈膝,嫉妒他有如此澄澈的眼睛,愤恨地想他根本就不明白我们经历了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难以从头至尾保持一杯清水的状态,经年累月,唯有侦破了现实的黑暗面才会想着尽可能回归善良的本性。
而原本就善良的人呢,也希望能一直善良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