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罗湖中学张伟宝老师发布的简书文章《第一次“送课活动”带来的思考》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来自张伟宝老师的简书文章截图就想讨论下小组讨论规则制定的重要性。之前跟老师讨论,有的老师会说,课堂上那么多条条框框,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是小组讨论环节乃至课堂变得又机械又死板?
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是明确规则制定的目的。王绪溢博士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一书中说道:“实施小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关注以下三点,才能确保讨论活动切实达到预期目标:(1)所有人都参与;(2)小组总结汇总;(3)所有人都能说出结论。”所以小组规则的制定也应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比如这样:
图片来自《王者之声》这些规则指出了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的四种行为:思考、听、说和总结。1、思考:讨论必须建立在每名学生的独自思考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或观点,才能在后面的讨论中充分参与,有参与才会有学习;2、说:规定说的时间,一来是给每一位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二来可以反过来促进每一名思考形成自己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有话可说;3、听:其他学生说的时候,全组人员都必须保持安静,认真“倾听”,谁有想法或不一样的观点,也要在说的人把意思表达完之后,才能“插嘴”,这样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表达被全组听见;4、总结:形成小组结论,每个人都能说出结论,但结论并非一定是“共识”,可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通过随机挑人来汇报,同样是促进参与和保证表达机会的公平。
在这样规则下的小组活动中,学生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表达时间和空间的,这才是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和展示。如果没有规则作为保障,有的人不参与,有的人过分掌控,使小组活动的“听”、“说”、“讨论”变得杂乱无序,活动流于形式,预期效果无法完成,更不要提“个性发展”了。
因此,只有具备适当的“规则”这个外在形式,才谈得上保障学生“思想个性”这个内在实质获得真正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扎实的鲜活的有效的课堂。
王博士多次提到了课堂的目标是“思维的训练、方法的锻炼、习惯的养成”,通过合适的“规则”帮助学生建立小组活动的“习惯养成”,多数老师可能会跟伟宝老师一样,开始实施时,把规则显示于课件中,并仔细说明给学生听,觉得浪费课堂时间。但随着日复一日的训练,习惯形成之后,学生便会牢记核心问题,不需要展示规则,也能自然的按规则进行小组活动,从而使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