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
《道》——老子五千言只讲一个字

《道》——老子五千言只讲一个字

作者: 小子止一 | 来源:发表于2023-09-26 11:51 被阅读0次

    老子五千言只讲一个字——“道”。

    通观老子五千言,所言天地万物、人物鸟兽,虽性状形象各异,但是俱以“道”为旨,言“道”之源,以顺应自然论天地万物之道,以圣人尊道贵德而论治国安邦之道。

    一、“道”,天地万物之源。

    老子从不同的侧面描述天地万物之源——“道”。老子曰:“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漻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从整体上对“道”进行了简要描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堇。道冲而用之有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谷神、玄牝、渊”描述“道”为天地万物之源,衍生万物,养育万物。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望唯惚。惚啊!望啊!中有象啊!望啊!惚啊!中有物啊!幽啊!冥啊!中有情啊!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此两段对“道”的性状进行简要描述。

    二、“道”,天地万物之道。

    以天地万物对“道”的不同性状、德能进行描述。

    1.水:

    在天地万物中,老子最喜欢水,最推崇水之德!水善下,利而不争。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能无尤。”

    2.天地: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尤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天地、圣人公而不私,动静有时,尊道守中,此长生之道也。

    3、百谷王:

    老子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百谷王”虚怀若谷、包容万物,故能成其大、成其深,外虽巨浪滔天、狂风暴雨,内却恒静如一,居众人之所恶,利万物而不私。

    4、物性: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恒也。”“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从物性方面论述“道”,以天地万物物性关系充分展示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

    三、“道”,圣人之道。

    圣人修身养性之道。

    老子曰:“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监,能毋有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论述圣人注重内在精神道德的修养,抱一守静,尊道贵德,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只做到明白四达、成功遂事而谓我自然的玄德境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恒也。是也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事物正反两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转换的对立统一关系阐述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以其无私而能成其私的修身处世之道。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辱,是谓宠辱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者,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者,女何以寄天下?”老子在此以“宠辱若惊”再一次强调尊道贵德,注重内在精神道德的修养的重要性。唯有注重自身内在精神道德的修养,淡泊名利,才能够不受外在物质利益的诱惑,才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的境界,也唯有具备这种境界的圣人才能真正担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四、“道”,治国安邦之道。

    老子曰:“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故无不治矣。”老子倡导:统治者要尊道贵德,顺应自然,注重内在精神道德的修养,淡泊名利,避免对物质名利的追求、享乐而引起老百姓的争相效仿、投其所好而迷失于对外在物质名利、财货珍宝的追逐之中,从而给那些别有用心的贪妄之徒有机可乘。

    老子曰:“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而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正常情况,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孝慈应该是出于本心,由心而发。但是由于过度的宣传、崇高仁义道德等外在的礼仪规矩,缺乏对人内在精神道德修养的教化、引导,人们就容易受到外在物质名利、财货珠宝的诱惑,从而成为祸乱之源。

    老子曰:“自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老子在此介绍了统治者的选贤用能之道。

    老子曰:“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夫兵者, 不详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详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老子反对战争,在此例举了战争所带来的种种危害,以及对待战争的态度。但是老子也不怕战争,介绍了用兵克敌制胜的策略,并强调其重要性——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曰:“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冬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何若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老子推崇最高尚的统治者应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以民为本,以老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为治国安邦之道。

    老子曰:“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猒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夆。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之天下之然兹?以此。”老子指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就应该遵循“道”,顺应自然行事,注重内在精神道德的修养,淡泊名利,言传身教以引导、教化老百姓尊道贵德、修养生息,使德性深厚惠及子孙后代。而不是像强盗头子似的利用严刑峻法、苛捐杂税收刮老百姓,导致民不聊生、荆棘遍布。

    老子曰:“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有不伤其手矣。”“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人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老子在此阐述了爱民活国的治国安邦之道——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真正体现了“人民就是江山”朴素真挚的民本主义思想。

    老子曰:“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欲而民自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老子以“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阐述了其治国安邦之道——“我无为而天下安,我无欲而天下福。”是谓无为而无不为也。

    老子曰:“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大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蓄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老子阐述了其邦国交往的思想主张——谦下有礼、各行其道、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和睦共处、协同发展。

    老子曰:“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无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老子指出,大事成于微末,微小的错误往往会导致事情功亏一篑,告诫我们做事要慎终若始,防患于未然,而不要等到出问题了才去解决。

    老子曰:“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葆,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在此老子指出统治者应秉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作为治国安邦的法宝。

    老子曰:“将欲取之而为天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嵯,或陪或坠。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欱欱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老子将天下比喻为“神器”,只有圣明的人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以百姓之心为心,一切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够实现国泰民安,才能够得到老百姓拥护,才能够成为真正治理天下、拥有天下的人。

    “老子五千言”,老子用了近三分之二的文字用于阐述治国安邦之道,可见老子对国家、民族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老子五千言”是老子以天道论人道,阐述治国安邦之道的言论。然而,面临西周衰败,只身独出函谷关,这其中的感受,又有几人知晓?几人明白?几人理解?

    注:若能明了“道”之意,后面的内容不用看了。越少的字能够明了“道”之所指,您对“道”的领悟越深!老子曰:“多闻数穷,不若守中。”是也。

    止一

    2023年9月11日晨于昆明

    注:文中观点纯属止一个人一己愚见,不代表任何人及其思想。若有不是之处,请一笑置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老子五千言只讲一个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hd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