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道》——关于“道”

《道》——关于“道”

作者: 小子止一 | 来源:发表于2023-09-21 12:22 被阅读0次

    “道”,大家都会把它作为道家专有之物。更有甚者,把它归属于道教。其实,“道”大致包括两层含义。

    一、狭义的“道”

    狭义的“道”,是众所周知的“道”,指以黄帝老庄思想为主的所谓道家思想,也是道教所秉持的教义理论来源。所以,先秦、西汉时期又把道家思想称之为黄老之学,成为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思想体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儒家的大一统、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自此,各朝各代在思想领域,儒家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道”的思想体系在明面上退出华夏文明主体地位。

    二、广义的“道”

    从广义来讲,华夏文明就是以“道”为最高追求目标的文化思想体系。在春秋战国以前,特别是在战国以前,以老子为分界线。之前的历史舞台都是以“道”作为各行各业的最高追求目标。在政治上一直到汉武帝之前,也是以“道”的思想理念作为治国安邦的准绳。但是,随着西周的分离、没落,周朝守藏室的典籍被毁、散落民间,华夏文明遭遇巨大损失。作为守藏室之史的太史儋——老子,在失望之下离开了周王室。万幸,老子一生研究、感悟前人经典智慧,留下华夏文明“道”大成之作——“五千言”。但是由于当时历史原因,信息传播有限,再加上个诸侯国争斗不休,故“道”文化难以作为。众多有识之士依据残缺不全的典籍,针对时政寻求治国安邦之策,诸子百家进入历史舞台。诸子百家虽各执一词言治国安邦之道,俱不完备,但是其核心理念却从未改变,依旧以“道”为追求目标。例如,孙子著《孙子兵法》论兵之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以礼乐、中庸论治国安邦之道;庄子以齐物论逍遥之道;鬼谷子以盛神修道;杨朱以独善其身论修身之道;墨翟以兼爱、非攻行治世之道;韩非子以法论治国安邦之道,等等。

    后世,由于历史因素,环境限制,典籍缺失等因素影响,虽众多有识之士对老子五千言进行研究、解读,但仍然难还原其本貌。所幸,古圣先贤典籍智慧仍有遗留,以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家族训诫等形式得以传承至今。“道”仍然是中华文明核心理念。

    三、修道

    修道,何谓修道?什么时候才算是修道?本人以老子五千言所阐述“道”以及对“道”的理解、感悟与诸子百家经典所传递信息进行印证,对此强做描述。本人水平有限,多有不实、不详之处,请多多包涵。修道大概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问道

    老子曰:“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无以谓道。”闻道之士,心知有道,隐而不见,若隐若现,所以小心翼翼、谨慎探求。昔者杨朱以独善其身闻修身之道。

    (二)悟道

    有志于“道”之士,闻道后经过长期的感悟、探究,对心中模糊隐晦的道一朝而悟,终于清楚明白,有若实质,踏上自己寻找已久之道,这整个过程最终以悟到了道作为标志。例如,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致良知”步入圣人之道;孔子悟道“中庸”作为修身治世之道。

    (三)体道

    悟道后以己之道于生活实际之中印证、体验,进一步进行感悟。例如,王阳明于龙场悟道“致良知”后一直到其晚年最终感悟到“良知”为其圣人之道的理念核心。

    (四)修道

    悟道后,以己之道修术,于实际生活实践中进行运用、完善,以术促道,进一步完善所悟之道。例如,王阳明先生于悟道“致良知”后,经历平乱、讲学等活动,最终于晚年进一步完善其道之核心为“良知”;鬼谷子悟道“盛神”之后,以其运用于纵横之术,并以其纵横之术进一步完善、巩固其“盛神”之道;孙子悟道“兵”,于用兵之中完善其以兵入道之路。

    (五)证道

    证道,大致可分为两层意思:

    从广义上讲,其实修道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不断地悟道、体道、修道、证道,所以从此方面来讲修道过程既是证道。

    从狭义上讲,证道,是谓修道圆满是也,也可以理解为突破自身所修之道本身的瓶颈束缚,从而进入一个更加宽广的领域。依个人所修之道不同,由悟道而至体道、修道,逐渐将自身所修之道进行实践、印证,并进一步感悟、完善,最终破茧成蝶、涅槃重生。若佛经记载属实,佛陀于四禅八定之后证得第九定,即为证道成功。

    (六)得道

    老子曰:“道,不可得。夫得者失之,执者败之。”所以说,得道只是一种方向、目标而也,不可能得道。但是却可以行事合乎于道,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于道,则几于道矣。

    以上对修道过程的论述、划分,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感悟“道”强而容之。其实在修道过程中很难区分什么时候是悟道?什么时候是体道?什么时候是修道?什么时候是证道?如此命名仅仅只是为了从不同的侧面更好地对修道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表述而也。也没有严格的谁先谁后、谁忧谁劣的说法,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一体多面的关系。老子曰:“道者,一也。一者,道也。”

    四、古之修道者修道简介

    1. 庄子以齐物论逍遥之道。“庄周梦蝶,蝶梦庄周”,外加《庄子》内篇所传递信息,即便未证道,也不远矣。

    2. 鬼谷子以盛神之道修纵横之术。观《鬼谷子》知其以盛神之道修纵横之术,但有未证道,不得而知。

    3. 孙子以兵入道。孙子以《孙子兵法》知其以兵入道。

    4. 佛陀以空无证修心之道。据佛家经典记载,佛陀于四禅八定之后证得第九定,若所述属实,则证大道矣。六祖慧能以《六祖坛经》知其修空无之道。

    5. 孔子以中庸悟修身治世之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三次问礼于老子,于晚年终悟道“中庸”。

    6. 王阳明以良知悟圣人之道。观《传习录》知阳明先生于龙场始悟道“致良知”,遂于晚年得“良知”以善其道。

    7. 医家以天人合一论医之道。以《黄帝内经》之《灵枢》以及各种诊法、灸法、导引之术、方剂偏方等术印证、完善其天人合一之道。

    8. 太极拳以形神合一行养生之道。太极拳以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为理念核心,于呼吸动静感悟、修炼形神合一之道。

    9. 老子以天地万物言“道”。老子一生感悟华夏文明之理念核心——“道”,并以其大成之作——“五千言”流传后世。后世诸子百家、仁人志士才有机会从其“五千言”中感悟、探寻华夏文明之根——“道”。

    亲爱的读者朋友,若看到此处对“道”已有所感悟,则后面的解读部分不读最好,只看原文自行研读、感悟效果更好。解读部分纯属本人对“老子五千言”的理解、感悟,必然带有我个人的思想观点,可能会干扰您的理解、感悟。昔之修道之士皆遵循“法天象地、道法自然”,自行感悟“道”之所指。

    止 一

    2023年9月7日于昆明

    注:文中观点纯属止一个人一己愚见,不代表任何人及其思想。若有不是之处,请一笑置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关于“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hd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