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中观点纯属止一个人一己愚见,不代表任何人及其思想。若有不是之处,请一笑置之!
二、《道》原文以一九七六年三月中国文物出版社刊行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帛书《老子》为底本,以梁海明译注《老子》本以及本人对《老子》五千言的理解进行适当断句及原文修改,参校而成。
三、本书体例分为:1、原文(道德经文);2、注释(只注不校);3、解读(借鉴、参考“梁海明译注《老子》本”及本人对原文的理解、感悟而成);4、本章小结(浅谈本人对该章内容主旨的理解、感想)。
四、《道》为在下第四次研读《老子》所做读书笔记,其中诸多地方仍有不通不明之处。《老子》五千余言对“道”的阐述也难及“道”之万一,在下对《老子》的学习、感悟更是难及《老子》之万一,更何况在下言语匮乏,不足以表述学习、感悟《老子》之万一。故,在下之言论可借鉴、参考,而不可全信。此也是在下读《老子》的经验之谈。
五、若对古圣先贤、诸子百家思想及言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拙作《止一集》《“1+1”教学》。此两部著作是在下感悟、融合诸子百家言论及思想后,依据自身感悟、理解撰写而成。其中所言及思想或有益于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言论及思想。特别是《“1+1”教学》,其从教育的角度将诸子百家、古今中外教育教学模式对教育的理解和教育模式进行吸收、转化、凝练而成,不仅建构了适合于学校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1+1”教育共同体,同时其中也蕴含了研读《老子》等诸子百家经典的方法与策略以及诸子百家思想理念。
六、根据在下对《老子》等经典的阅读,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念的是原著,对原著的译注、解读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偏离作者原著所传递的信息。特别是中国诸子百家言论,古文所表现的意境远非现代白话文能表述清楚,更何况译注者、解读者对原著思想观念的理解方面存在的偏差以及其表述方面的欠缺。可以想见,通过这样的形式对原著作者所传达的思想观念的理解会出现何种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七、写下此解读笔记是为了以此促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感悟《老子》五千言,也为了方便有志于“道”者能更好地进一步理解、感悟古人智慧之所指——“道”。
八、古人曰:“经不可贱卖,道不可轻传。能识此宝者,千金不易;不识此宝者,白送不要。”故,本书聊以微言末语留与有缘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