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继续阅读杨国荣教授《成己与成物》的第一章 成己与成物视域中的意义。小澡哥摘录读书笔记如下:
1. 无论是成就自己,抑或成就世界,都以把握真实的存在为前。对真实存在的这种切入,具体表现为知其实然,后者同时包含着对现实存在的理解。
2. 在知其实然或理解的层面上,意义主要涉及“是什么”的追问,而以“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问题为指向,意义本身也获得了认知的内容。
3. 就逻辑或形式的视域而言,理解层面的意义,同时表现为可思议性;后者的基本前提,在于合乎逻辑的法则。
4. 在形式的层面,有意义意味着合乎逻辑,从而可以理解;无意义则表明有悖逻辑的规则,从而难以理解。
5. 人与其他事物的差异之一,在于他既是一种存在,又不仅仅“存在着”,既居住在这个世界,又不仅仅是世界的栖居者。人总是不满足于世界的既成状态,在面对实然的同时,人又不断将视域指向当然。
6. 当然的形态也就是理想的形态,它基于对实然的理解,又渗入了人的目的,后者包含着广义的价值关切。以目的为关注之点,存在的意义也相应地呈现价值的内涵:从成己与成物的目的性之维看,有意义就在于有价值。
7. 以道德领域而言,道德既是人存在的方式,同时也为人自身的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
8. 价值层面的无意义,往往表现为荒谬。加缪曾以有关西西弗的希腊神话,对这种无意义或荒谬作了形象的说明。当加缪把西西弗称为“荒谬的英雄”时,他事实上也将西西弗的上述无意义之举,视为荒谬的存在形态。
9. 成就自我与成就世界的过程,总是涉及不同的对象以及人本身的多种活动,外在对象与人的活动又与成己及成物的过程形成了多重形态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呈现肯定或否定的性质。
10. 在认识的领域中,当某一命题被证伪时,其意义无疑具有否定的性质,反之,被证明的命题,则呈现了肯定的意义。同样,在价值之维,意义也有肯定与否定之分。
11. 意义的呈现具有相对性。这不仅在于意义重视相对于成己与成物的过程而言,而且在于意义的生成具有条件性。
12. 同样,目的—价值层面的意义,也具有相对性的一面。人的知、行过程展开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的知、行主体,其价值目的、价值取向也往往各不相同。同一现象,对于具有不同价值立场的主体,每每呈现不同的意义。
13. 意义的相对性同时也表现为意义呈现的个体差异。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14. 语言的运用也涉及个体性的“意味”,这种意味往往渗入了个体的情感、意向,它既涉及弗雷格所提及的语言附加,也与语言在交往及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言说者所表达的所谓“言外之意”,倾听者所听出的“弦外之音”,便常常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意味。
15. 人总是在知与行、成己与成物的过程中面对外部对象,知与行、成己与成物的展开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等,构成了一定的意义形态或意义世界;当外部对象呈现于人之前时,人事实上已经处于这种意义形态或意义世界之中,后者既构成了意义呈现和生成的前提,又以不同的方式规定或影响着意义的内涵和性质。
网友评论